經過了多天的參觀,先后觀摩了包括安西榆林窟在內的70多個洞窟,感受比前幾天更為強烈:敦煌有著一種別樣的殘破美。遠觀千佛洞,大大小小的洞窟,高高低低,參差不齊,透著強烈的滄桑感。近觀洞窟,由于歲月久遠,風雨侵蝕,使得壁畫、雕塑自然破損,形成的斑駁效果,透著滄桑與厚重。
從壁畫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實效果看,經過了上千年的風化,形成了一種極近于現(xiàn)代審美的肌理感。濃艷的礦物石色隨著歲月變灰變暗,以及部分墻面底色的自然顯露,豐富而又調和,這肯定是當時畫工們所意想不到的,而恰恰是這個意想不到,成為了今天最令人癡迷的部分。
由此想到:從自己感興趣的一小塊局部來欣賞,研究敦煌壁畫的語言技法,從它所呈現(xiàn)的肌理效果來尋找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東西,能給今后的創(chuàng)作帶來啟示。我思謀著可以通過反復皴擦、拼貼、疊加,甚至燒烤、撕紙等手法,打破慣有的思維模式,運用自己的筆墨語言,營造一種豐富斑駁的殘片效果,從而使畫面呈現(xiàn)出全新的整體風貌,這或許是我今后繪畫創(chuàng)作中在形式方面發(fā)展的一個方向。
經歷了整整20天的參觀學習,潛心修為,我們的“朝圣敦煌”之行算是“功德圓滿”,該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了。
要離開了,雖為暫別,卻還有點依依不舍。晚飯依舊在莫高山莊進行,這次是答謝敦煌研究院的朋友們,酒自然沒少喝。
乘著酒興,在張興國老師的倡議下,我們蹣跚著爬上九層樓對面的大沙丘,用石塊砌成四個大大的字——“朝圣敦煌”。在晚霞的余暉中,背對三危山,面朝九層樓,我們“朝圣敦煌”全體人員大聲起誓、歡呼,身心與三危山、莫高窟真正融為一體……
同行小賈,索性甩掉鞋子,赤腳伏地膜拜,聲淚俱下……
醉態(tài)尤為可掬。待到午夜酒醒,問其,竟全然不知……
當晚,不知是酒酣,還是依戀,總之,失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