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wù)印書館出的一本民國老教材中有這樣一段,說下學歸家吃飯后,哥練書法,妹學刺繡,一家人其樂融融。這雖然是面對小孩子的讀物,但是可以管窺民國時期普通家庭的業(yè)余生活。
對于大多數(shù)來說,要么觥籌交錯,要么面對電視,業(yè)余生活乏善可陳。但是,一些“小趨勢”正在悄然出現(xiàn),耗體力、熬夜、奢侈的聚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更多以興趣愛好為核心紐帶的群組聚會。以關(guān)鍵詞形式盤點從民國到現(xiàn)在的業(yè)余生活,其實就是一個@生活的演變史。
太太客廳
20世紀30年代在沈陽養(yǎng)病的林徽因回到了北京,諸多朋友慕名前來探訪。三五好友聚集一處,坐在溫軟的沙發(fā)里,喝茶談天,更像是魏晉名士的清談。曾經(jīng)名流云集的“梁林故居”后來被稱為“太太客廳”,是“京味文化”一個斑斕的組成部分。
泡茶館
在中國,茶館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方寸之間,看透世態(tài)炎涼。民國時期的茶館種類繁多,提供的服務(wù)也不盡相同。既有專賣粗茶水的野茶館,又有賣茶又賣點心、酒菜的茶酒館;既有說評書、唱鼓詞的書茶館,又有供茶客品茗對弈的棋茶館;有供生意人集會牟利、手藝人待雇的清茶館,更有供人議事的高級茶館。聽曲藝、看雜耍、交流時事、品茗對弈,小小一個茶館堪稱大眾休閑文化的主要載體。
看電影
一部《廬山戀》開啟了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熱潮。從《大眾電影》成為當時最風靡的雜志到《少林寺》上映后累計觀影人數(shù)超過1億,每當有新電影上映,城區(qū)內(nèi)往往萬人空巷,舉家徹夜排隊購買電影票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景象。
詩會
上世紀80年代是詩歌的天堂,舒婷、北島、顧城、海子,這些名字像坐標一樣指引著無數(shù)詩歌青年。他們徹夜不休地用詩歌書寫人生,“人”是那個年代最令人敬畏的稱謂,詩會也是那時最時尚的聚會。一個年輕小伙子只要會寫詩,總是備受姑娘們青睞。詩會上,衣著樸素的年輕人,一邊念著自己剛寫的詩,一邊闡述自己的理想,業(yè)余時光就那樣詩意流轉(zhuǎn)。
歌舞廳
上世紀80年代末期,中國出現(xiàn)了歌舞廳。當時,有些飯店、酒樓,餐廳,白天進行餐飲營業(yè),晚上邀請專業(yè)藝術(shù)團體樂隊、音響、歌手為客人演唱。在歌舞廳里,男孩子可以邀請自己心愛的姑娘跳一支舞,也可以為心愛的姑娘點一首歌。
KTV
只需一個話筒一盒伴奏帶就能演唱自己喜歡的歌曲,卡拉OK一中國出現(xiàn)立刻風靡大江南北。后來,它的升級版KTVA為都市年輕人放松心情、溝通感情的最主要場所。在歌聲里人們排解壓力、忘卻煩惱,唱出了心碎也唱出了無奈。
廣場舞
隨著城市越來越大,公共戶外用地越來越少,城市里的廣場成為人們進行業(yè)余休閑的主要場所。年輕人在這里跳街舞,中年人在這里跳健身操,老年人在這里打太極拳。還有玩酷一族在這里搭幾個木樁搞極限運動,搞怪青年在這里玩快閃。廣場就像一個巨大的盤子,盛著人們渴望中的休閑生活。
搖滾樂現(xiàn)場
1994年香港紅礎(chǔ)體育館內(nèi)地搖滾樂隊的演出,讓無數(shù)青年有了組樂隊的夢想。如今每個城市都有知名的現(xiàn)場Live house,每年的“五·一”、“十·一”都有大型戶外音樂節(jié)。一個知名搖滾樂隊的演出,既是文藝青年的聚會,也是小資們追趕時代潮流的體現(xiàn)。
桌游
桌上游戲本世紀初開始進入中國。幾張牌,幾個人,往往不知不覺間便度過幾個小時。從殺人游戲、狼人到三國殺,因為簡單易學且需要邏輯和推理,桌游很快在白領(lǐng)中風靡。桌游不但可以緩解負面情緒,在游玩的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做心理調(diào)節(jié)。
Cosplay
Cosplay是英文Costume Play的簡略寫法,一般指利用服裝、飾品、道具以及化妝來扮演動漫作品、游戲中的角色。2000年后,隨著網(wǎng)游的興起,COS play在國內(nèi)呈風靡態(tài)勢,經(jīng)過細致耐心的制作,在各大動漫展上Cos自己喜歡的動漫人物,已經(jīng)成為不少動漫愛好者最大的業(yè)余愛好。
十字繡
十字繡的風靡是近幾年的事情,一時間,大街小巷的奶奶、阿姨、姑娘,都在繡十字繡。不管是簡單精致的小物件,還是宏大繁復的大制作,大家都趨之若鶩。過年回家,看到朋友在繡《家和萬事興》,她說這是她下班后最想做的事;第二年回家,看到朋友依然在繡那幅,她說一定要把她繡完。究竟是什么力量讓長期打麻將的女性轉(zhuǎn)而拿起了針線,耗時耗力耗功夫地撲在一方繡布上,個中原因十分值得玩味。
手工聚會
十字繡之外,諸如拼布、編織、軟陶、羊毛氈、橡皮章、手工本等門類的手工,以興趣小組的形式開始風起云涌。突然間,“手”的創(chuàng)造性紛紛被喚醒,大家一邊和朋友交流手工心得體會,一邊驚訝于自己竟然可以做那么多獨一無二的東西出來。“上癮”的手工達人越來越多,手工成為一種新型生活方式,各種各門類的手工聚會也逐漸從小眾發(fā)展為大眾的業(yè)余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