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眼中,黃世林是位相當有魅力的老師,每一篇課文到了他的手上,仿佛擁有了魔力,充實的教學內容牢牢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在同事眼中,他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人,有的老師遇到教學上的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請教黃世林。記者心生好奇:黃世林究竟有著怎樣的人格魅力呢?
“無為”勝“有為”
問題意識、自主探究意識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學生對于新生事物和未知領域有著天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少一些束縛,給他們多一些自由,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體驗、去感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天性。基于這樣的認識,黃世林在設計教學時順應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舍棄了自己的主觀臆斷,使教學在表面上看似“無為”,實則“有為”。從他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備課上的“無為”不是說教師什么都不做、不備課就去上課,恰恰相反,需要教師做的反而更多,它要求教師對任何一篇課文都胸有丘壑,對教師充分利用課堂中生成的教學資源的要求更高。黃世林認為,一篇課文涵蓋的信息非常豐富,僅僅從課文本身入手難以盡現其高妙與精要,只有廣納信息、高屋建瓴才能舉重若輕,這是對“無為”備課的“有為”要求。
在準備《月光曲》一課時,黃世林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包括貝多芬的生平、貝多芬的語錄、貝多芬的鳴奏曲和交響曲、當時的社會背景、各時期人們對他的評價、月光鳴奏曲的來歷及賞析等,并且對文本進行了深度挖掘:從貝多芬個人的感情線索到兄妹倆的情感起伏,再到作者的表達意愿,最后細細品味語言的精準。圍繞課程目標與單元訓練重點,黃世林最終定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1.能夠正確讀寫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譜寫、幽靜、恬靜、陶醉”等詞語。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3.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4.學習文章如何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這4個教學目標的落實、落實的途徑以及由此拓展出來的情感體驗,教師教學越“無為”,學生則越“有為”。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感受到了曲調美、語言美、自然美;在全班學生的交流中,學生同作者一起經歷了震撼人心的情感變化;在練習聯想這一寫作手法中,學生分清了現實與聯想二者的關系,感受了想象與聯想的妙處;在個性思考中,有的學生感悟了盲姑娘對生活的信心和追求,有的學生體會到了貝多芬的“厚積薄發(fā)”,有的學生感受到了貝多芬的愛心,有的學生關注到了兄妹情深。沒有預先設計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沒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滿堂灌”,沒有步步緊逼的“滿堂問”,沒有表演的花哨,有的只是老師的隨機插問和啟發(fā)暗示。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這就是黃世林“無為”勝“有為”的教學魅力。
善用三個“敢于”
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寫道:“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識與自身完整?!秉S世林在課堂中運用“無為而治”的教學理念,具體可以理解為教師以自己之大智慧,從容自若,以靜誘動,以不變應萬變,以教師之“無為”促學生之“有為”。宏觀上“為之”,微觀上“不為”;幕后“為之”,幕前“少為”;指導上“多為”,實踐操作上“不為”;對自身要求“多為”,減少輕率的“無為”。
要達到以上“境界”,黃世林在教學中做到了三個“敢于”:一是敢于放下自己的“包袱”,相信學生能做好,相信學生能自律,相信學生能學好;二是敢于讓學生去親歷過程,包容學生的“過錯”,不怕學生走彎路;三是敢于給學生足夠的自由探索的時間,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不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而是讓他們逐步學會并養(yǎng)成對知識的探求、領悟等自學能力。
執(zhí)教《放棄射門》一課時,黃世林在大致講述了這場比賽的緊張和激烈場面之后,組織學生從讀中感悟,引導探究,讓學生對“福勒放棄射門的做法”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此來讓學生感悟關愛他人的人性美。在課堂上,有一個學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福勒的做法是錯的。人們常說‘賽場就是戰(zhàn)場’,福勒沒有把握這次射門的機會,有可能讓他所在的球隊輸掉比賽,他不是一個稱職的球員。況且,他在射點球時再次放棄,那就是對裁判的不尊重?!痹撋@一提法,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余學生紛紛交頭接耳,議論起來。黃世林明白,此時教師做出任何判斷性的評價都是蒼白的,甚至會起反作用,于是他看著全班學生,把問題拋回給學生,說:“這位同學的看法也有道理,其他同學的意見呢?請大家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談談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中,學生對“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堅持與放棄、公正與正義都有了新的認識。
黃世林不以簡單的“對”與“錯”來判斷學生的看法,而是引導學生往課文方面去想問題,“敢于放手”,相信學生的能力,激勵學生在分析中提升認識。
相信愛的力量
黃世林至今還保留著一封信,那是多年前一個三年級學生在他去鄉(xiāng)下支教時寫給他的,信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黃老師,您去了這么久還不回來,我很想念您!您一直很關心我,幫助我,還不讓弟弟欺負我,我覺得您就像我的媽媽!”一個男老師,被學生稱為“媽媽”,這是何等貼心的贊譽啊!黃世林說:“我一直把學生對我的信任作為工作的最大動力!”正是有了這樣一份“愛”,黃世林在工作中善于發(fā)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用“愛”來接納學生,并以真誠贏得學生的信任,以愛心撫慰學生的心靈,以耐心期待學生的進步。
2012年,黃世林教過的一個學生在上初中后發(fā)現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并在得知親生父母拋棄自己的原因后,開始自暴自棄,學習成績迅速下滑。這讓她的親生父母和養(yǎng)父母痛心不已。這時,兩家人想到了以前教過她的班主任黃世林,于是他們找到黃世林,說:“她平時最聽您的話,上了初中也常打電話跟您說心里話,現在只有您才能幫助她走出心理誤區(qū),請您幫幫她!”黃世林沒有因為該生已經升入初中而放棄不管,反而認為這是家長和學生對他的信任和肯定。隨后,黃世林多次抽空與那名學生交心面談,還與兩個家庭一同分析問題所在,解開了該生的心結。最終,兩個家庭達成了共同撫養(yǎng)、共同教育、共同愛護孩子的共識,使該生在家的溫暖中健康成長。
這就是黃世林對教育、對學生的愛。應該說,這也正是黃世林的個人魅力之所在!黃世林一直堅持的教育信念就是“愛就是力量”。當別人問起他管理班級的經驗時,他這樣說:“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獲得認可與贊譽。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最需要愛的時候?!秉S世林認為,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引導多于約束,服務多于管理,讓學生學會自立。黃世林的這一教育管理理念和北京師范大學肖川博士提出的“教育需要‘無為而治’”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也正是秉持了“無為而治”的教育理念和憑著對學生的一片愛心,黃世林轉化了一個又一個潛力生,治好了一個又一個“混亂班級”,帶出了一個又一個“先進班集體”。
黃世林不僅受到學生的愛戴,而且在同事中也很受歡迎,許多老師都喜歡去聽他的課,對此他總是欣然歡迎。他認為,同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教學水平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作為學校教導主任,北流市、玉林市兼職教研員,黃世林不但成為了眾多青年教師學習的榜樣,而且從不吝嗇將寶貴的經驗授之于人。在他的悉心指導和培養(yǎng)下,有數十位教師在市、自治區(qū)級各類教學比賽中獲獎。在黃世林看來,一個有魅力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善于學習、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并有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同時還應該是與同事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教師。
(個人小檔案:黃世林,男,現任北流市南園明德小學教導主任,北流市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講師,北流市、玉林市小學語文兼職教研員,廣西基礎教育名師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2003年參加廣西第五屆小學教師基本功大賽獲課堂教學第一名、綜合全能一等獎,2004年獲玉林市問題教學法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2004年被評為北流市、玉林市優(yōu)秀教師,2005年被評為廣西小學語文優(yōu)秀實驗教師,2008年獲玉林市“新課程問題教學法”說課比賽一等獎,2010年參加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多種風格展示會仙桃選拔賽獲一等獎,2011年參加全國第30屆“創(chuàng)新杯”教學比賽獲十佳一等獎第一名,2011年被評為北流市十佳教師。)(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