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趙霖教授,在一次健康講座中提到:拔罐療法是高級的、簡單的療法。以罐作為工具,以罐診結果為依據(jù),結合各種手法,對機體進行調整治理,稱之為罐療。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中醫(yī)治病總的原則強調一個“通”字,無論是由外感引起的經(jīng)脈攣急等,還是由內傷引起的氣機不暢等,或由病理產物引起的痰濕阻滯、瘀血壅滯等,概而論之均為“不通”。因而“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成為中醫(yī)所有療法的最基本理論。拔罐療法也是遵循著這一基本理論,本著“以通為用”的原則,通過吸撥手段將不通的脈絡“破壞”,使其形成新的平衡?!坝衅朴辛ⅲ黄撇涣ⅰ?,實現(xiàn)疏通經(jīng)絡,起到直接或間接治病療疾的作用。
邪從皮入,一拔了之
中醫(yī)的治療手段最終都是為了解決機體的陰陽平衡問題。罐療作為一種療法、一種醫(yī)療手段,相對其他療法,有獨特的一面,即它的“負壓”特點,特別是感受風邪后“一拔了之”。風為百病之長,對付風邪恐怕惟有罐療最簡單了。如患風濕的病人,拔出水皰,會自覺癥狀好轉,若采用藥物治療,也是用祛風除濕法等。雖祛邪的手段和途徑不同,但目的都是將病邪通過五官九竅趕出體外。而皮膚具有吸收和排泄功能,應該說是最大的一竅,病邪既然能從體表侵入也能從體表拔出,因此皮膚也是祛邪的通路之一。有時我們看到拔出來的顏色較重,從視覺上認為病重,其實恰恰相反:有的患者拔出來顏色很淺,相反病重。這是什么原因呢?顏色重說明病邪在淺位,顏色淺的也許病邪在深位,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在實際觀察中還要從整體上進行辨證的判讀。
良性刺激,自然調節(jié)
用“罐”治病是一種物理療法,它是通過良性刺激,而引起某些生理反應,達到自然祛病的目的,因而稱作自然療法。拔罐療法以經(jīng)絡理論為指導,并作用于經(jīng)絡,因而又稱作經(jīng)絡療法。中醫(yī)認為,當人體發(fā)生疾病時,就會出現(xiàn)臟腑功能偏盛、偏衰的證候。刺激穴位以振奮經(jīng)絡,激發(fā)經(jīng)絡的調節(jié)作用,“原來機能亢進的使之抑制,原來抑制的又可使之興奮”,從而使其協(xié)調平衡。有針對性地局部治療
前面我們提過,罐最大的特點是“負壓”,通過“負壓”產生的吸拔之力,將人體內的病理產物吸出體外,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大家對拔罐“哪兒疼拔哪兒”,這種具有針對性的局部治療比較熟悉。比如牙痛去“拔”牙痛的部位,落枕去“拔”落枕的部位,胃痛去“拔”胃痛的部位等,再如頸項強直“拔”由風邪引起的疼痛部位,腰腿痛“拔”由風濕引起的疼痛部位,外部感染“拔”膿血部位。這種對局部部位的吸拔,是拔罐療法的一個普遍“含義”,也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的。
無針對性地整體調理
一般常見病或慢性病,不以外部感染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是以臟腑功能失調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如失眠、便秘等。人們往往忽視這種表現(xiàn)形式,加之失治或誤治,造成由功能失調引起的癥狀,而發(fā)展到器質性病變。相對具體患部而言,無針對性的整體調理是罐療的另外一個特殊“含義”:就是針對失調的臟腑功能給予整體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