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天上飛來的石頭!”“啊!造物的鬼斧神工!”
當(dāng)巨大的花崗巖奇石映入我們的眼簾時(shí),大家都禁不住大叫起來,贊美之聲此起彼伏。雖然太極峰還沒開發(fā),山路崎嶇,攀爬困難,但一看到這樣的自然奇觀,即使再難走也“值了”。我們爭先在巨石前擺好姿勢,拍照留念。
然而,“好戲”還在后頭。剛剛在“嘆為觀止”,更奪人眼球的奇石景觀又接二連三、爭先恐后地?fù)淙胛覀兊囊曇?。真是滿山遍野的奇石怪巖,讓人目不暇接。
看那金猴手印山的翹翹板石,外形如同一只猴子向東俯視,伸出有力的大手緊緊抓住一個(gè)石印,而雙眼突出,也緊緊盯著面前的石印。如手臂的山脊上有一長方形巨石,如同天外飛來。石板上面平滑,可以支撐著上面大石板,幾人坐在石板一端或兩端,用力向下壓,石板可以上下晃動,好似公園里的翹翹板。
看那夫妻石,兩塊高約80米、圍徑約30米的巨石,比肩并立,宛若一對相親相愛的夫妻。旁邊有座圓錐形山丘,形似雞籠,山腰下部,有一扇系著繩子的小石門,石門外一組小石頭酷似一群走動的小雞。
看那觀音石,好似觀世音菩薩,其左側(cè)山腰有一塊直徑約5米形如楓葉的八卦片石,還有一個(gè)頭戴佛帽的豬八戒,一只正在沉睡的貓頭鷹。
看那出水蓮花石,二層相疊,下層是長短相似、形如花瓣、呈放射狀的七塊巨石,上層是一塊圓錐狀頂著圓柱狀的巨石,組成一朵巨大的蓮花。
看不完的自然景觀,說不盡的奇特造型,或溫婉秀麗,或雄壯拙樸,千姿百態(tài),各具特色,為你打開馳騁想像的無限空間?!澳阆胨袷裁?,它就像什么;你怎么想,它就怎么像?!本褪峭粔K石頭,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形象也不同。這一組組奇巖怪石譜成一部跌宕起伏動人心魄的石頭交響曲。然而,這部交響曲的高潮還是在海拔983米的太極峰頂。
太極峰頂有南北兩組巨石,南側(cè)一組石頭構(gòu)成神秘天門,北側(cè)一組石頭疊成鎮(zhèn)山寶石。神秘天門的底部一塊大板石,中部是一塊較拙壯和兩塊較細(xì)長并排豎立,頂部八塊石頭或仰或臥,相互支撐護(hù)衛(wèi),形成一個(gè)高約5米、寬約4米的天然大門。鎮(zhèn)山寶石高約15米,寬約10米,厚約8米,儼然就是一面巨大的石鼓,游客喜歡爬到這塊寶石上作禪坐狀,讓朋友替他拍照留念,證明自己登上太極峰頂。在這里眺望遠(yuǎn)方,群山綿延起伏,樹木蔥郁茂密,腳下云霧繚繞,臉頰任風(fēng)吹拂,心中的愜意無以言表。
太極峰的石頭與漳州、與福建、與中國東南的許多地方一樣,屬花崗巖,由火山噴發(fā)而來,形成于燕山期,距今1億至1.7億年,歷經(jīng)滄海桑田的鍛造、漫長歲月的淘洗,其中不知蘊(yùn)含了多少的天地靈氣、日月精華,因此才如此姿態(tài)各異,超凡脫俗,奧妙神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我在讀石,在品讀大自然滄海桑田的巨型史書。在這部石造的大書前,需要靜靜觀賞,細(xì)細(xì)品鑒,緩緩回味。
面對這些造物的杰作,我陷入了沉思。我在問我自己,造物的手藝怎么會這樣精巧?這究竟是造物的精心佳構(gòu)還是無意揮灑?我在回答我自己:這些石頭在造物手中就如同柔軟可塑的泥巴一樣,讓造物隨心所欲的捏弄,才會捏弄成如今這種模樣。人造景觀的最高境界是“雖為人作,宛若天工”,而天然景觀的最高境界則是“雖為天作,宛若人工”,這是人類審美的辯證法。比起太極峰的造物杰作,什么先鋒派、印象派,什么前衛(wèi)雕塑、行為藝術(shù),都要相形見絀,自嘆不如。因?yàn)檫€有誰的智慧、誰的靈性比得上造物呢?!
我想,1億年、2億年,時(shí)間真是太漫長了。造物肯定熬不過閑暇,耐不住寂寞,才捏弄出這些玩藝兒,讓人類來趣味盎然地觀賞、七嘴八舌地評議。太極峰的老鄉(xiāng)、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林老先生的出生地坂仔離這里只有25公里)認(rèn)為,文化本來就是空閑的產(chǎn)物,所以文化的藝術(shù)就是悠閑的藝術(shù)。悠閑產(chǎn)生藝術(shù),對于人類如此,對于造物也是如此。
然而,別說造物耐不住寂寞,人類也耐不住寂寞。面對造物的這些杰作,人類的神經(jīng)被撥動起來,也想摻和進(jìn)去,湊湊熱鬧。大約400年前,一個(gè)出生于平和琯溪俗名張木后來成為萬五道宗的人,就在附近活動,他于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在太極峰麓創(chuàng)建了一座叫紫竹寺的廟宇,自任住持,后來又創(chuàng)立了讓史學(xué)家頗感興趣爭先評說的天地會,紫竹寺就成為天地會的一個(gè)秘密據(jù)點(diǎn)。在太極峰頂?shù)逆?zhèn)山寶石上鐫刻著豎寫的“太極峰”三個(gè)楷體大字,左邊的小字落款就是“乙未年秋吉旦開山僧道宗勒石”。造物想要給人類留點(diǎn)什么,讓人類飽眼福、動腦筋;人類也要給歷史留點(diǎn)什么,讓后世搞研究、開論壇。太極峰的石頭就這樣讓萬物靈長與天地造化互動、交融起來,既是自然風(fēng)光,也是人文景觀,兩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不正是現(xiàn)今最時(shí)髦的理念所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嗎?
感謝太極峰,感謝太極峰的石頭,千百年來你靜靜地坐在那兒,讓我們鑒賞,讓我們議論,讓我們品讀,讓我們回味,考驗(yàn)我們的悟性,也培養(yǎng)我們的雅趣,陶冶我們的性情,也提升我們的美感。
太極峰位于平和縣南勝鎮(zhèn)境內(nèi),距平和縣城約30公里,距漳州不到80公里,交通滿方便的。朋友如果到那兒賞景讀石,一定會有跟我一樣的感受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