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永泰縣葛嶺鎮(zhèn)境內(nèi)的方廣巖,素有“閩中第一景”之稱,與福州市郊的鼓山相媲美,福州民間自古就有“真方廣,假鼓山”之說,意謂鼓山的景致多為人工雕鑿,而方廣巖的勝境出自天然。辛卯暮春,我偕同六七個文友,從福州市區(qū)直奔方廣巖。
在方廣巖景區(qū)門口下車后,我們小憩了幾分鐘,就抱著一睹為快的心思開始爬山。走進天然巨石壘筑而成的山門,一株株粗大而高聳的松樹,列成威武雄壯的禮儀隊,把我們迎進山的懷抱。充當導游的,是方廣巖景區(qū)的老總,他是作家出身,他繪聲繪色的講解,讓人浮想聯(lián)翩。我們一路走走停停,山間的花草樹木紛紛舉著淡綠的、鵝黃的、粉紅的、深藍的、雪白的等五顏六色的問候,嫵媚而欣喜地承接我們青睞的目光。談笑風生間,我們不知不覺來了報客巖。導游鉆進報客巖里大喊幾聲,山體發(fā)出回音,山間寺廟里的僧人便知道有客人來造訪了,故名“報客巖”。
“寺憑松作徑,天設石為門”。山路旁邊,每隔幾米就站著一株樹齡長達百年以上的古松,146株古松一路把我們引往一個又一個勝境,我們沿途賞析遒勁有力的石刻及巖石的各種造型,而粗大拙樸的古藤也饒有興致地盤成趣味橫生的各種姿勢,和奇巖怪石爭奪我們的目光,讓我們目不遐接。山風徐徐,林陰道上格外清爽宜人,我沒有往常爬山那種疲倦的感覺,而興致盎然地解讀“千盤曲磴通禪室,十畝寒云覆石田”的妙境,并頻頻端起相機,把應真亭、瑞松塢、鐘聲石、聽泉石、瀑布泉、龍樹巖、望仙巖、清音洞等景致一一攝入鏡頭。導游說,可惜今春雨水不多,要不然此山的湖灣、飛瀑、溫泉等景致,能增添諸多情趣和雅韻。
走著走著,眼前突兀兩塊相依相偎只容得下一人進出的巨巖。巨巖上合下開,構成方廣巖的天然門戶,左刻“天關”,右刻“吞門”(俗稱天門),石罅里,嵌入石壁的“閩山福地”四個大字儼然雄踞。此地名曰“玉泉洞”,洞里“方廣洞天”等摩崖題刻,行筆蒼勁雄渾,讓人玩味再三,同行的一位摯友兼老鄉(xiāng),是被賈平凹譽為“天才”的青年文藝評論家,對字畫的研究頗為精深,他出神地賞析著這些摩崖題刻,久久不忍離去。
山路忽然一轉,啊!一座凌空懸掛在懸崖峭壁中的古寺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只見層巒疊嶂、林蔭蔽日之中,一塊碩大的巖形如片瓦,俗稱“一片瓦”,凌空舒展,覆蓋成一個高約20米,寬約30米的天然洞穴,方廣寺凌空架構,用若干根巨木縱橫交錯地支架于懸崖峭壁前沿,背依危巖,面臨深谷,似危而安,危中見奇,被譽為“懸空寺”。據(jù)載,方廣寺創(chuàng)建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北宋仁宗年間始成規(guī)模,至明萬歷年間則盛極一時,千百年的人文積淀,使方廣巖氤氳著深厚的魅力而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個代表。寺門額匾“方廣巖”三個大字,乃有“活菩薩”美譽的清朝海軍統(tǒng)制(總司令)、民國海軍總長的薩鎮(zhèn)水所題。
“石室云開見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簾風卷露半天樓閣十二欄干”。方廣洞深有30多米,底部懸掛著數(shù)十個鐘乳石,有的像蛟龍入水,有的像巨牛抵角,有的像百鳥朝鳳,有的像黃鶴展翅,有的像猴子望天,有的像嫦娥奔月,有的像猛虎下山,有的像鯉魚跳龍門,有的像駿馬馳騁,有的像……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細看洞內(nèi)的巖層,顏色有深有淺,猶如一幅幅天然的壁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我暗暗驚嘆!我正陶醉于奇妙的洞景時,一滴水珠滴到了我的臉上,哦,原來是巖頂有滴水巖,水滴隨風飄灑而下,像珠簾一樣懸掛在洞壁,構成“水簾觀瀑”如夢如幻的仙境。寺里的僧人告訴我,他們飲用的水,就取自滴水巖。
“細看洞中景,方知眼界廣”。方廣洞中,有“閩山第一”、“洞天第一”、“萬古奇觀”、“慈云廣蔭”等匾額及“勝境”等題刻,這些題刻,連同“泉散珠璣水一簾,天垂寶蓋巖千尺”、“巖洞渾無地,樓臺自有天”等楹聯(lián),是人們把方廣洞稱為“廣寒洞天”的最好詮釋。
天將午,我們作別方廣洞,順道下山。回到半山腰的應真亭時,我若有所思。人言方廣寺的簽特別靈驗,有例為證:明代,有個舉子上京赴考前夕,上方廣寺求簽,求得一個上上大吉的好簽,后來果然金榜題名,于是,他在方廣山捐資興建應真亭。在應真亭里,我暗暗許下一個心愿,愿有機緣重游方廣巖,因為我已愛上了你——方廣巖,我愛你的秀麗,愛你的奇險,愛你的妙境,愛你的天然質樸,愛你的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