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異國他鄉(xiāng)再讀到泰戈爾和周國平的文字,心里油然而生了千種慰藉自己的理由?;蛟S是本人和作者都喜歡泰戈爾的緣故,每次閱讀周的文字就感覺有一種隱隱約約的親切感。這些文字就同瓦爾登湖一樣平靜了我這從陡坡峽谷奔流而下的溪水般洶涌澎湃的心情。遠方的潮霧氣里燈火闌珊,讀每一行,觸心底每一弦,有所思,有所獲?;蛟S,是我慧根太淺,還來不及頓悟那些朝向凈界山的捷徑。作為凡夫俗子在思考靈魂的孤單與信仰。
“靈魂永遠只能獨行。即使兩人相愛,他們的靈魂也無法同行。世間最動人的愛竟是一顆獨行的靈魂與另一顆獨行的靈魂之間的最深切的呼喚和應答?!边@是周國平在與一個南極考察團到島上時寫下的。對于整個世界而言,一個小小的肉體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滄海一粟??墒前谶@個小小肉體里面卻有一個強大的內(nèi)心精神世界。這是怎樣的一個精神世界呢?我認為大到囊括整個宏觀的宇宙以外,小至進入分子內(nèi)部更深。靈魂它不是現(xiàn)象界所直接了然的,只可以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得到行為印證,善良、丑惡、崇高、墮落。即使是兩個人并肩前行,那么他們的靈魂也會不在一起。
“內(nèi)在的孤獨無法用塵世的快樂消除”。正是這個事實啟迪我們走向自己的信仰。所以周國平也認為靈魂的孤獨是為了獨自才能找到的信仰。信仰對一個人有多么重要呢?
信仰與文化一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
文化主要包括:精神價值、生活方式和整體人格。整體人格就是人的言談舉止、愛憎觀念以及生活態(tài)度。認識文化是人格的人不多,現(xiàn)代僅有魯迅。他寫的《阿Q正傳》和《孔乙己》都是在寫中國人的人格。
在公元前的幾大文明中,僅有中華文明流傳至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不要站在歷史的小細節(jié)里,不要僅限于皇帝甚至于其后宮的私生活——要有整體脈絡,系統(tǒng)把握歷史。
中華文化的優(yōu)點主要有三點:君子之道、禮儀之道和中庸之道。
一是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人格理想,有的民族的人格理想是成為巨人,有的民族則希望成為先知,有的希望成為紳士、騎士以及武士等等。中華民族的人格理想是成為君子。二是行為模式上的“禮儀之道”,三是思維模式上的“中庸之道”,其本質(zhì)就是反對一切極端主義。
中華文化的缺點主要是三個“缺少”。一是缺少公共意識,二是缺少法制意識,中國流行的是江湖文化,三是創(chuàng)造意識,中國人做事有個標準叫“沒爭議”,那一定是沒有太多創(chuàng)造,一定是平庸的人才會沒有爭議。
因為信仰的缺失,所以我們目前遇到了兩個麻煩。一是在權(quán)謀文化和大愛文化上,權(quán)謀文化占主要地位。以機場里書店為例,那里面的書大多是講怎么克敵制勝,怎么成功,甚至如何在辦公室戰(zhàn)勝上司等。二是在民粹文化和理性文化里,民粹文化占主要地位,人們在沒有判斷力的時候的發(fā)言,是沒有理性的。
信仰與文化又有所不同。
信仰可以是一種“通往安寧的持久的權(quán)利”。在一種境界里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喬達摩王子放棄了富貴與名利,隱居叢林,從生活中真正的頓悟出來,而成為了普度眾生的佛陀。因為他的內(nèi)心層面的快樂是眾人無法理喻的。沒有錢財是物質(zhì)的貧乏,倘若內(nèi)心貧乏那就是作為人類和具有靈魂思維的生物的一個錯誤。
“靈魂只能獨行,但不是在一片空白中進行?!碑斪x到某些觸動心靈深處東西,我們是否覺得跟作者一起在前進呢?那就是彼此的靈魂相遇了,雖然靈魂不是一直在一起前進,卻看見了漫漫長路上清晰的履跡。這就是靈魂的交錯點,靈魂的獨行也并不孤單。我們相互感應對方的靈魂,穿過孤獨的沙漠到達自己信仰的彼岸。而正是靈魂孤獨的前行彰顯了信仰的重要。
其實一切的信仰只是像一座橋,最終要到達的是精神上的一種境界。靈魂是在這樣一座孤獨的橋上走過,到達自己內(nèi)心的深處扎根,得到自己真正的精神生活。也許,要去分辨一個人是否有真正的信仰,就在于這種內(nèi)在的精神生活的有無。
當靈魂覺醒,內(nèi)心的眼睛才能睜開??匆娙f物皆為一體,眾生平等。當我們在“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中懂得了真正的大慈大悲。不會譏笑別人,不再可憐自己,因為世界對于這樣的人來說一切都已經(jīng)平等。自己的信仰就像一張被風吹的飽滿的帆,推動著靈魂之舟去接受風暴的洗禮,去尋找智慧的源泉。
讀周國平的文字,給心靈一種永恒平靜的感覺,離開那些世俗紛擾,脫下名利的外衣,將發(fā)霉潮濕的心靈放在陽光下晾曬。像登山一樣踩著他的足跡,能達到更高的地方,看到更加遠大壯麗的風景,但是卻沒有心潮澎湃的感覺。正是這樣的淡定帶入了信仰,才成就了自身心靈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