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交界的詔安縣梅洲鄉(xiāng)在海邊,卻有一座孤兀的漸山雙峰并峙,傲然屹立于美麗的詔安灣,成為閩南邊城一道亮麗的景觀。
漸山海拔僅476米,山不高卻名聲在外;皆因漸山西麓的七賢庵,是一處為人景仰的歷史文化遺址和宗教圣地。
宋朝高宗紹興二十年,在朝為官的翁待舉、陳景肅、吳大成等人,因反對宰相秦檜專權(quán)誤國而被罷官回鄉(xiāng),隱居于此,建漸山石屏?xí)?,在山麓“辟其田以資講業(yè)”。書院周圍廣種石榴,所以又雅稱為“石榴洞”。
明嘉靖二十二年,曾任云南石屏州知州的四都人楊江永上書,經(jīng)福建提督學(xué)政夏月川批準(zhǔn),將翁待舉、陳景肅、吳大成、鄭柔、薛京、楊耿、楊士訓(xùn)等七人作為鄉(xiāng)賢奉祀于石榴洞講學(xué)舊址。后人稱為“漸山七賢”,奉祀處稱為“七賢祠”或“七賢庵”。清代嘉慶癸酉年曾重修,1992年再度修葺。屬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七賢庵坐東向西,由門樓、兩廊、天井、正堂和兩廂房構(gòu)成。正堂木龕奉祀七賢牌位。由于年久月深香火繚繞,木龕牌位一片黝黑,卻遮掩不住七賢穿越歷史與時空折射的令人景仰的學(xué)識思想與品格的光彩。
七賢庵門樓懸掛朱熹手書木匾“石榴洞”,款署“朱晦翁”。進(jìn)屏上懸“高山仰止”,系梅洲某儒士手筆。正堂懸署“朱晦翁”的“讀圣賢書”大木匾,更平添一份濃郁的書卷飽學(xué)之氣。
院內(nèi)天井有一株宋代種植七里香,虬枝遒勁,繁茂蒼郁,系吳大成之孫所植,至今已有760多年,此樹年年花開如雪灑枝頭,芳香四溢。
左廊墻上鑲嵌一塊石板,鐫刻著陳景肅與諸賢聯(lián)吟的詩賦,文采飛揚:
漸山去仙人峰二十余里,卓然屹立于長江,雙峰齊聳,并凌天云,而咸淡之水縈紆出入,被其捍注,匯而為港;向西曰梅港,吳大成之小洲也;東曰竹港,紹興庚千予始庵其麓,辟其田以資講業(yè)。旋南六七里,巨石相向,茂林交蔭,水瀉云飛。遙望南海諸峰,神觀高聳,襟量宏大。諸友鄭柔、薛京、楊耿、吳大成亭其中以游憩。多植石榴,高下糾結(jié),四周垂綠,澗泉噴薄。穿其內(nèi),廊然有容,可以筵幾,外則蒼蔚妍灼,密不見人,乃名曰石榴洞。其地高百丈余,迥絕人寰。夏薄節(jié)后,翁、顏來會,剛、宰在側(cè),花艷泉清,石陰谷應(yīng),咸樂嘉境。下盼水心,上撫峰頂,爰坐臥,爰修省,骨凝仙清,若服丹穎??陀邪?,予為之主,聯(lián)八仙之吟,屬一主之賦,分韻附事,以春夏秋冬為之制,風(fēng)花雪月為之度。顏仙曰:“大塊噓兮萬物春,桃李未花兮先吐芬。榴獨叢茂兮翠團云,俟時紅爛兮照乾坤?!蔽滔稍唬骸昂招獾聦O?,發(fā)紅光兮香噴麝。落百花兮誰爭價,照洞天兮清徹夜?!眲傇唬骸凹螌嵃哔獯骨铮生Q下兮夷猶。彈剛皮兮拋圓毬,擘皓齒兮嚼銀甌?!痹自唬骸半E萬木兮闔為冬,榴二花兮白間紅。破雪夜兮開何秾,操輕桃杏兮艷迫松。”吳仙曰:“鐘、呂來兮翔萊島之長鳳,張、李下兮垂紫霄之冥鴻。拉韓、何兮入石榴之元洞,同曹、蘭兮醉金樽之碧膿?!编嵪稍唬骸绊字拶饬裾ǎ`未明兮日未斜。笛一聲兮收暮霞,蟾孤出兮光滿家?!毖ο稍唬骸笆袢腿召庠椒脱?,下界唇焦兮何時悅。至仙人居兮凡骨蛻,石榴盈洞天兮高歌發(fā)?!睏钕稍唬骸岸戳袅褓饬窳粼拢⑼苜馄枳⑺?。白和香兮紅對酌,群仙歌兮飛玉屑?!卑烁杓全I(xiàn),文極其選,起請洞主,舞以為亂。亂曰:“綠枝榮翠貫四時兮,皓日宣廠莫我欺兮,肅霜凍肌吐益奇兮,密陰成洞流仙危兮,有艷有節(jié)松篁避兮,常結(jié)常開花不易兮,石泉玉鳴永和詩兮,朱明天開長視世兮,容與昏晨樂不寐兮,九曲洞仙天獨知兮?!?/p>
在石榴洞數(shù)十年間,陳景肅和他的朋友、學(xué)生講學(xué)之余,聚樂賦詩,蒔花植樹。當(dāng)時許多文化名人如陳俊卿(莆田人,曾任宰相)、梁克家(晉江人,曾任丞相)、朱熹(建陽人,時任漳州知事)、陳淳(漳州人,理學(xué)家)及陳景肅的兩個兒子陳肇(即陳剛)陳宰等多次在這里相聚,研討理學(xué),辯訂經(jīng)藉,注疏詩禮,登臨觴詠,賦詩唱和。
漸山七賢中,翁待舉(字正德)年事最高,南宋政和二年登進(jìn)士。紹興間,任興化軍知事,乾道間,出任瓊州知事。
陳景肅,字仲和,系開漳圣王陳元光裔孫。南宋紹興間,因?qū)W行優(yōu)異,被薦入朝。后回鄉(xiāng)在仙人峰下設(shè)帳授徒。儒生吳大成、顏耆仲、薛京、楊耿、鄭柔等人,相率前往拜陳景肅為師。紹興二十年遷建漸山石屏?xí)?。第二年,陳景肅登進(jìn)士,任仙游縣令,后提舉湖南,由南恩知州擢知制誥。當(dāng)時,奸相秦檜弄權(quán),朝綱混亂,陳景肅因反對與外敵議和而遭貶逐,出知臺湖等州。不久又因題詠譏刺松黨被罷還鄉(xiāng)。其間,吳大成也因廷對“言侵時相”,被秦檜視為陳景肅黨羽而許其回籍。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陳景肅回朝任知制誥,時年八十有余。逝世后,贈光祿大夫、資政殿大學(xué)士,謚廉獻(xiàn)。著有《石屏擷翠集》、《禮疏》、《詩疏》等。
吳大成,字子集,號梅子、梅月,四都人。他少年聰明好學(xué),曾師從陳景肅。紹興中朝,時年19歲的吳大成以文行與薛京、鄭柔、楊耿等被選入太學(xué)。他不阿權(quán)貴,敢于抨擊當(dāng)權(quán)者的投降賣國行徑,得罪奸相秦檜,歸省回籍,隨陳景肅于石屏?xí)褐v讀。秦檜死后,吳大成、鄭柔也重回太學(xué),乾道間,授秀州司理參軍,后歷任江浙,且曾奉檄湖湘,后仍不容于秦奸余黨而返鄉(xiāng)。自此隱居梅洲,耕釣教子,理宗寶慶三年無疾而終,壽逾期頤。一生著作甚豐,積詩千首,結(jié)集《梅月詩卷》。
薛京、楊耿于紹興間入太學(xué),后郁郁不得志,回居石榴洞。楊耿的兩個侄子楊士訓(xùn)、楊士謹(jǐn)也是難得的人才,為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所器重。慶元二年楊士訓(xùn)登進(jìn)士第,先后擔(dān)任古田縣尉、海陽縣丞、永??h令等職。廉潔奉公,屢著政聲。后被任命為鄂州糧科院監(jiān)督,病死任上。楊士謹(jǐn)?shù)羌味ㄊ赀M(jìn)士,任博羅縣尉。
陳景肅兒子陳肇登特奏進(jìn)士,官至丞相,封為光國公;陳宰后以父蔭,補朝議大夫。
數(shù)百年來,漸山七賢的事跡在漳南大地廣為傳頌,他們不阿權(quán)貴、忠貞為國的思想品格一直為世代后人所景仰,自南宋至今,各地文人墨客和鄉(xiāng)民學(xué)子前來七賢庵祭拜者絡(luò)繹不絕,成為人們心中的一方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