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游覽了崔巍險峻,疊翠流金的國家4A級綿山旅游風(fēng)景區(qū),許是沉浸在絕世詭奇,美不勝收的人文與自然景色中,竟然沒去注意與綿山毗鄰省級旅游風(fēng)景區(qū)石膏山。返回廈門后,得知一位正值壯年,魁梧健壯的好友,剛自駕越野車從山西游轉(zhuǎn)了諸多名山之后,心情舒暢地滿載而歸,便前往他的豪宅拜望。當(dāng)他得知我去了綿山?jīng)]去石膏山,一時口呆目鈍,然后對我的與良機擦肩而過不無遺憾,以致控制不了抱怨的情緒。關(guān)于藏在深閨人已識的石膏山,他說的讓我拳拳服膺的四個字——仙人樂地!
傾耳細(xì)聽了好友關(guān)于石膏山的悉心描繪和優(yōu)美抒情,可以說我與好友已然心融神會。于是我的內(nèi)心世界又一次地感到了處于海拔2500米以上,氣質(zhì)雄渾,蔚為壯觀的名山勝景時,因為高居于天遠(yuǎn)離地表,游人會不由自己地產(chǎn)生成為仙人的意念,以致達(dá)到一種踏著祥云直接升天而為仙的境界。記憶猶新的是我在綿山既激動又興奮地眺望——崇山峻嶺,逶迤起伏,充滿了包容天地吞吐萬物的浩瀚之氣,以及在集佛教與道教于一體的圣山如癡如醉又如閑地游覽時,亦有遠(yuǎn)離紅塵喧囂,逍遙為仙的感覺。既然好友嘖嘖地贊賞石膏山是鼎鼎有名的仙人樂地,那么綿山也必須冠之以赫赫仙名。雖然我是一個喜歡吟詩作賦,舞文弄墨的文人,還有仿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且已經(jīng)感到自己已是仙人一般瀟灑自如,輕盈而靈動,但是,卻沒想到綿山是人間鮮為人知的仙人樂地???,看來自己的想象力還是有局限的。我想,在綿山于雄偉的峰壑,幽邃的溝谷的所有游人,大概也處于一種仙人的狀態(tài)吧?
寫到這兒,不由神色一窘,心里一虛,初上綿山成了仙,豈不是一個讓讀者噴飯的笑話?這里需要打下伏筆,以做鋪墊的是無論是誰上了仙人樂地,是成不了仙的。上文的成仙之說,使用的是“感到”、“感覺”的虛詞,由此可見,在天然形成,鬼斧神工的綿山有成仙之天趣,乃是心理上微妙而神奇的變化所致。戀戀不舍地下了綿山,回到人聲嘈嘈,紅塵滿眼的都市,就處在俗世中免不了心若浮沉。只有想起銘心鏤骨的綿山游,潛心于淵,神不外游之時,才有逸然出塵的幾分仙骨仙氣。如此說法還不知能否圓己之見呢?欣慰的是這乃是一己之意,一己之情,在本文中寥寥的幾筆文字所表述的也不過是一己之悟罷了。
現(xiàn)在,我該溯流地游回到我在綿山那幾個蕩神搖魄的日子,悠然漫步自徜徉地在既真切不虛,又虛靈似幻的景區(qū)中所見所聞,所受所感。沿著僅容一人獨行的石階,不停地盤繞蜿蜒而攀,不知什時,我到達(dá)了綿山百余處巖洞之首——云峰寺。云峰寺形如兩手抱腹,又叫抱腹巖,其高約18丈,長約45丈,深約15丈的巨形巖洞。清代康熙年間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巖》一詩中寫道:“寺古云常在,巖空勢欲傾。此中真得地,以外縱浮名。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坐聽梵響處,花雨落無聲”,可謂抱腹巖的寫照。抱腹巖大腹之坦坦,竟然容二百余間佛教的殿宇禪房及一兩萬名游人于腹內(nèi)而不顯得擁擠。雖非佛道中人,但我在人流濟濟香火裊裊中,也懷著恭敬而有誠意的宿愿,走進幾座紅墻青瓦,恢宏殿宇的寺廟,在每尊高2米有余,眉目慈善的佛像下,誠心誠意地許個愿燒柱香,于是乎我覺得自己背向了黯淡的黑暗面向了燦爛的光明,為之整個人被照得通體透亮。走出寺廟時竟然有一種“無所得”的心態(tài),因而坦然心神舒。在佛光耀眼的氛圍中,我恍若明性超塵埃、當(dāng)下就成佛一般,所以面對世間混沌的一切顯得平靜、寬容和安詳。
抱腹巖摩天的陡峭璧巖的腰部,嵌著一條窄窄的古木棧道,由于棧道下皆由粗糙堅固的圓木棍支在巖石間,使我仿佛身吊于半空中,既深感險峻奇異,又添了一種莫測的詭秘氣氛。然而,既然覺得吾心是佛,覺得已經(jīng)能夠悟佛之見,入佛之見,也就泰然自若,表情輕松。當(dāng)時我覺得自己已是一個佛人,即使有了飄飄然成仙的感覺,那就心安理得,坦然無礙了。因為感覺就是仙嗎。
那是一個晴天麗日的上午,我慕名而至天下第一道觀的綿山大羅宮,宏大華麗的大羅宮高13層,共110米,仿佛離地高懸于嶙峋疊嶂,絕壁危崖的獅子山。大羅宮集眾殿于渾然一體,各殿宇皆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墻金瓦、畫棟雕梁……呈現(xiàn)瑰麗燦爛,金碧輝煌的景象。因雄偉氣派的大羅宮建筑面積達(dá)1萬多平米,幾可與具有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巍峨壯觀的布達(dá)拉宮媲美。我隨同諸多觀光游客意興盎然地一層又一層地登上大羅宮,并在一間又一間高大寬敞的殿宇里奉祀和祭拜無形、無名、無上等道家的石雕塑像,無不充滿贊頌之情,祈禱之愿。其實,在我駐足觀瞻大羅宮和走進大羅宮以及領(lǐng)略道教圣潔之地的幾分獨特的風(fēng)采,已覺得自己從一個平庸的凡人而成了手上握著一柄道塵,輕盈地拂著道塵,宛若一個具有神光韻彩的道家了。
然而,道家成仙的最高理想,只是“死后”得到神仙般的快樂逍遙。還有道教修行秘訣中的“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該是長生不老有如仙的方法。雖然這是筆者的片思只想,不敢求教于高人,但道家修煉能成仙乎?不過,我在大羅宮眼開眉展,怡然自若,甚至覺得無須為道家是否成仙而一時遲疑不決,或猶豫片刻,也許凡人依照道家功法修煉可以養(yǎng)身健身,壽登頤期,最終猶如仙人一般地升上“祥云瑞靄繞樓閣,綠樹繁花掩亭臺,丹鳳清音鳴苑囿,鸞鳥彩羽舞碧空”的天堂了呢。當(dāng)時的我竟然在大羅宮脫去凡胎,靈魂飄逸于九霄宮闕里的仙人!
當(dāng)天下午意猶未盡,心趣疊生地游逛綿山之險、之美的古棧道。古棧道亦稱天橋,長達(dá)300余米,寬不足1米,上離危巖峭拔的山頂200余米,高出霧氣云表;下距深壑的溝底300余米,仿佛盤旋轉(zhuǎn)繞在半空中。天橋五龍躔左壁的懾神巖是懸崖峭壁上的古磴道。鷹鷂展翅飛不到,落石下淵了無聲,給人以莫大的神奇詭異和震魄懾魂之感。而棲賢谷又窄又長的一線天,抬頭仰看高聳突兀的石壁如天門屹立,有橫空的飛來石如楔劈入一般,我和前行后繼的游人,只能從一條光滑濕潤的狹縫,每人無不膽顫心寒地通過之后,倚在天橋的欄桿提心吊膽地往下看,乍見空寂的萬仞深淵,不由頭重腳輕,兩腿發(fā)軟地有搖搖欲墜之感。哦,那是玄之又玄、絕之又絕的神秘體驗和感受啊!
在橋上慢慢地走,悠悠地看,由于高高地懸在空中,不由地產(chǎn)生不是真實的,而是神話般的變化莫測。天橋黏在歷經(jīng)滄桑仍是堅硬冰冷的巖壁上,呈現(xiàn)在遠(yuǎn)瞻近看蜿蜒在高峻奇崛或纖秀柔美的峰壑之間,而曲線優(yōu)美的天橋上宏偉華麗的宮殿,輕巧玲瓏的樓閣亭臺,皆在云煙霧影里,虛虛實實地飄渺變幻。忽然,一大團乳白色的霧浪自幽深的谷底騰涌而上,轉(zhuǎn)瞬之間即將視野里綺麗多姿,風(fēng)情萬種的景象都層層遮住,只有10余米內(nèi)尚可依稀辨認(rèn)。當(dāng)霧浪逐步地隨風(fēng)飄散稍顯淡化之際,我這個俗身肉體的普通人,頓時飄飄然的像一個仙人那樣腳下是一朵蕩悠悠的云,身上駕著一片迷茫茫的霧,在空中悠閑自在,愉悅歡快地漂游。這回與在云峰寺和大羅宮不同的是不曾思考之所以成仙的任何理由,而是自然天然地成仙,處于一種仙人飄逸的夢境,大美的幻境。
在綿山心曠神游、流連忘返之后,我并不為自己有勝于無地做了5日仙人而唏噓和感嘆。甚而因為游了綿山這一天大的幸事,內(nèi)心深感慰藉和欣忭。因為我深知人在社會并非身不由己,而是心不由己,所以我這個灰頭土臉的工薪分子,自然有很多打工的,家室的,尤其是社交繁復(fù)的習(xí)俗,人際紛雜的溝通等現(xiàn)實問題在身邊纏纏繞繞,惟恐自顧不暇難以應(yīng)付,以致惹出了絕非平平常常而是是是非非的恩恩怨怨。因此,我總是純真與念想,渴望和奢求地在短暫而漫長的一生中,能夠多幾次,再多幾次地上猶如童話世界的綿山仙境,因為超凡脫俗,幾可不食人間煙火地有了絕美的游冶,絕美的雅興,同時也有了仙人于云端之上,空靈而曼妙,快樂而無拘地逸飛!
行文至此,當(dāng)呼應(yīng)本文開頭我的好友在石膏山游覽中欣然而成仙的逸事。記得好友妙在毫端地說完,我便心情感奮地起身告辭。當(dāng)晚回到家宅,我急迫得不能等待,立馬上網(wǎng)查詢石膏山的文字介紹和風(fēng)光圖片,大喜過望的是網(wǎng)上居然還有視屏在播放石膏山風(fēng)姿綽約,景態(tài)萬千,猶如粉琢玉砌一般的照片,是那么吸人眼球,撼人心弦。驀地,一幀明亮耀眼的照片閃出熒屏,那是于上山幽靜的石階上,兩旁是翠綠茂密,薄霧繚繞的筆陡的坡地,一座兩柱約十余米高,斗拱飛檐的木門,門匾上赫然入目的字勢奇趣,筆力飄逸的四字,竟然是“仙人樂地”!我想好友樂登不疲,繞有興趣地攀到此處,回想起一路所見的妖嬈的自然景色、豐瞻的古跡名勝,不禁真氣鼓蕩,筋脈融圓貫通,宛如一介世俗的普通凡人變成了仙人一般,有了仙人悠然的心情,怡然的神態(tài)。難怪他口若懸河地說起石膏山,最終有感而發(fā),發(fā)自內(nèi)心的肺腑之言是仙人樂地的寓意深邃,讓人無窮地遐想和回味。其實,光是視頻不斷閃出的石膏山如詩如畫的古十景:膏山疊翠、蓮池凈泉、龍?zhí)渡袢?、茅庵洞天、羅頂松濤、鐘泉澄澈等,遠(yuǎn)在有著“海上花園”之美譽,柔媚秀麗的廈門,我在飛的思想,在飛的心緒,已經(jīng)融入了石膏山仙人樂地——在我的眸光盈盈中的鮮美靈動的畫面,活色生香的氣氛里了。
以為石膏山將成為一個心慕仙山命自拘,無法乘興前往一游而枉然空嘆,只有等到告老還家的花甲之年,才可實現(xiàn)積久未弊生,始終縈繞于懷的石膏山夢。萬沒想到還有一絲希冀、幾縷期盼。近期,我國某文學(xué)團體誠邀我前往石膏山參加石膏山筆會。那么,我就可以實現(xiàn)深深埋藏在心底的夙愿。是的,我渴望著能登臨石膏山——仙人樂地;渴望著在天公作美,和風(fēng)艷陽的那幾天里,我這個凡人的漫漫風(fēng)塵之身,有了仙人的飄飄虛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