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文片段】
時間過得真快,不一會兒到吃午飯的時候了。春兒看著餐桌上的菜,有種想全部吞掉的沖動,她去拿饅頭,才發(fā)現(xiàn)那些饅頭都裂了口子,有的顏色都變了。春兒不高興了,心想:姥姥怎么讓我吃這種饅頭啊!
舅媽好像看穿了春兒的心事,說:“我說讓你姥姥把這些饅頭都扔了吧,你姥姥舍不得,說是你媽蒸的,扔了怎么能行,既辜負了你媽的一片心意,又糟蹋了糧食?!贝簝耗闷痧z頭笑著說:“沒什么,這些饅頭剝掉皮就行了。”于是,春兒將饅頭的皮揭了一層又一層。當她向嘴里塞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有雙眼睛在盯著她,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臨走前,姥姥對春兒說:“春兒,你也不小了,以后多幫你媽干點家務,如果會蒸饅頭,給你媽蒸幾回饅頭,我想她會高興的,畢竟自己做的饅頭最香?!贝簝汉莺莸攸c了點頭。
【問題診斷】
本文作者本想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來刻畫“姥姥”這一形象,揭示一種“真情”,但是在這方面卻有一些不足:
一、缺少觸動情感的細節(jié)
文章是想通過一件小事來告訴人們“親情勝過一切禮物”或者“親情永不變質(zhì)”,但是到了篇末,我們也沒有找到任何一個可以觸動情感的細節(jié)。作者的細節(jié)描寫沒有抓住要害,就好比是“隔靴搔癢”,給人一種不痛不癢的感覺。
二、缺少感情上的升華
記敘文要想讓文章主題突出,往往有一兩筆“點睛”的語句,從而讓讀者眼前一亮,或者心靈為之一顫。但是本段文字只是在平實地敘事,僅僅引用了“姥姥”的幾句樸實的話,卻沒有點題的句子。作者意在引導人們自己去揣摩其中的“道理”,但是含糊、不明朗的情感,是不能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的。
【技法點撥】
以小見大是記敘文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是指通過一個小的事情來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者一種真摯的情感,讓讀者在閱讀后獲得思想上的啟迪或者情感上的共鳴。“小”是指表象、個別,“大”是指本質(zhì)、普遍。
使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抓住細節(jié)
一篇記敘文,如果想要做到由表及里,就要緊緊圍繞人物形象或事件展開,而塑造人物形象或講述故事又主要是通過細節(jié)來表現(xiàn)的。
細節(jié)包括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以及對話、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我們觀察仔細,捕捉仔細,用詞仔細,人物形象就會突出。
二、作好鋪墊
在一篇成功的記敘文中,作者為了讓人們感受到自己的寫作意圖,往往會先鋪好臺階,然后再引導人們慢慢欣賞、領略,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或理性世界。因此,鋪墊的目的就是讓作者情感的表達、理性的思索顯得不突兀,而是逐層深入,漸漸浸潤。
三、升華主題
記敘文中,作者要把自己的情感或認識表述出來,往往是在敘述的基礎上,加上一句或一段議論或抒情的文字,讓它起到“一語驚醒夢中人”的作用。
要想讓文章達到這樣的境界,讀者必須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而且情感必須由個人的主觀感受,升華到分析文章中的人物,看其有什么值得借鑒、銘記的精神,或者應該引起的深思。
升華不只是停留在表象的陳述上,關鍵是通過前面的鋪墊,巧妙地、鮮明地點明自己的情感或態(tài)度,以達到強烈地感染讀者的目的。
【小試牛刀】
下面的文字是描寫“我家的飲水歷史”的,請同學們從以小見大出發(fā),大膽修改吧。
我家剛用飲水機的時候,我可高興了。只要打一個電話,就會有人送水上門。我當時樂得很,自己仿佛成了“娃哈哈”。
一家人關于飲水的話題,就自然地說開了。
爺爺慢慢地說:“我小時候喝的是河水。小河離我們家很遠,每次用木桶挑,水挑回來后,還要用明礬沉淀后才能喝。家里缺勞力的,就只能買,那時候有人專門挑水賣,兩分錢一桶?!?/p>
爸爸笑著說:“從我記事起,喝的是井水,街道居委會湊錢打了一口大井,附近的居民都到那口井里提水吃。如果遇上天旱,井水接不上,還得等輪子,一等就是兩三個小時?!?/p>
小舅自豪地說:“我是喝自來水長大的!不用肩膀挑水了,也不用去等輪子。只要擰開水龍頭,水就嘩嘩地流出來,又衛(wèi)生又清涼?!?/p>
我從沙發(fā)上跳起來,向小舅挑釁地說:“只有我趕上最時髦、最高級的純凈水時代!只要按下開關,隨時都有,這才叫真的過上了現(xiàn)代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