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按中國傳統(tǒng)是祈福的好日子。我來到供奉南海蛟龍,祈求海不揚波而建的南海神廟。拜龍,不僅因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更因為延續(xù)百越先民的習俗。據史籍載,越人喜“剪發(fā)文身”、“以避蛟龍之害”。相傳,蛟龍不會傷害短頭發(fā)文身之人,因為這些人身上帶彩,在水中游動似龍子,使龍以為是己類,不吞噬。所以與水為伴的祖先便在身體紋上崇拜的圖騰,稱自己為龍子龍孫。
按《越絕書》上的解釋,越人稱海為夷,越與夷同義,亦是指海。那越人,就是海之人。可見,越人與水、與海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用14世紀的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的話來說,位于越地的廣州是一個可以與威尼斯比較的城市。他甚至在《鄂多立克東游錄》中寫到:“該城(廣州)有數量極其龐大的船舶,以致有人認為不足信。確實,整個意大利都沒有這一個城的船只多?!睋份d,鄂多立克提到的那些“數量極其龐大的船舶”當年大都??吭诂F廣州城東的廟頭村,即南海神廟的所在地。古時候,這里曾曰“古兜村”,又叫“扶胥鎮(zhèn)”。一千多年前,聞名遐邇的扶胥港就誕生在此。古書有記,扶胥港“蕃舶聚集,寶貨叢聚”、“千帆掠影,萬舶爭先”,乃海上絲路的始發(fā)港,是中國聯(lián)結世界的重要紐帶。作為放洋之處,“自此出海,冥渺無際”,也是海闊水深、惡浪濤天的地方。
為祭海治水,通商獲利,隋開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隋文帝下旨在扶胥港修建南海神廟。故自誕生起,這座神廟就烙上了皇家印記,與北京的天壇一樣,被賦予濃重的“官廟”色彩。在中國古代,王權與神權密不可分?;实垡ㄟ^封神昭告天下,他乃天子,世人須臣服。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派官員前來南海神廟冊封與祭拜南海神。至唐朝,朝廷更是規(guī)定每年立夏,廣州刺史須代表皇帝到南海神廟進行祭奠儀式。
也許是機緣巧合,我數番前往南海神廟尋幽訪古,不是在蒙蒙細雨中,就是在瓢潑大雨后。雨中尋龍,游人寥寂,塵囂遠隔。氤氳著幾分水氣的參天古木郁郁蔥蔥,與麻石板鋪就的小道相互映襯,濕漉漉的,顯得分外的干凈清爽,莊嚴靜謐。令南海神廟隱隱然透露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高貴與威嚴,似入人間仙境。
因為是官廟,南海神廟規(guī)模宏大,占地近3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筑是五進院落式布局,從中軸線算起,由南向北的主建筑依次為頭門、儀門(和復廊)、禮亭、大殿及后殿(昭靈宮)。穿過據說是清康熙御筆的“海不揚波”四柱三間的牌坊,拾階而上,可見神廟門前有一對琢自清代的青石華表,柱旁還有兩尊以紅礪石雕刻而成的明代石獅。雖說是鎮(zhèn)守之神物,卻生動趣致,憨態(tài)可掬,頗具孟子推崇之“和順積中,英華發(fā)外”的神韻。相較清代繁復霸氣的石獅子造型,更顯得渾圓大方,瑞氣祥和。明盛清衰,社會經濟對人類藝術審美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其變化頗耐人尋味,值得考究。
跨入頭門,可見歷代君王祈求風調雨順遺留下的碑刻,如明朱元璋洪武御碑,康熙親筆所書之“萬里波澄”御碑,嘉慶求子得子后所立的謝安碑等。加上古今文人騷客趁興揮豪而就的詩詞歌賦碑刻,神廟內共計有四十五塊。其中,保存完整,距今年代最久遠的,當數唐憲宗時期,由時任廣州刺史的孔子第三十八代世孫戣請韓愈撰寫,經唐代著名書法家陳諫書寫而成的“南海廣利王廟碑”。文章簡潔妙美,書法精湛老成,觀之賞心閱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學者認為“海事”一詞最早所見就是出于此碑。
追尋一座寺廟的歷史脈絡,碑文是最不可忽視的線索。仔細看遍南海神廟的所有碑文,不難發(fā)現,南海神廟不僅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神祀之地。作為歷史悠久的古港,中國第一個古海關,它見證了海上貿易的鼎盛與繁華,更是中國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里程碑。《南海廣利洪圣昭順威顯王記》碑文所書“夷舶往來,百貨豐盈,順流而際,波伏不興,自唐迄今,務極徽稱。”廖顒的《重修南海神廟記》也寫到:“胡商越賈,具成萬斛之舟,張起云之帆,轉如山之柁,乘長風,破巨浪,往來迅速,如履平地……西南諸蕃三十余國,各輸珠寶,輻輳五羊,珍異之貨,不可縷數。”由此可見,扶胥港市舶的興盛在當時是無處可比,最為熱鬧的。帝王們多番修葺重建南海神廟,也是因為看重這方寶地有利可圖。唐玄宗甚至對祭海求利發(fā)出最直觀、也最真切的祈愿。他將坐鎮(zhèn)正殿的祝融冊封號為“廣利王”,讓這位騎著龍出游的南海神,既當火神,又當財神。以致唐人對祝融落下“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的說法。
歷代粵人好冒險,善變通,講誠信,故粵人有“崇俠重商”的傳統(tǒng)?!稘h書·地理志》對粵地留下“處近海,多犀(角)、象(牙)、毒冒(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的評價。時至唐宋,南海神廟興旺的香火使粵人盡占天時地利人和,經商之氣更是蔚然成風,吸引了不少外國客商前來交易。唐朝典籍記載,通夷海道是唐代重要的海上交通,起點就是從廣州經過南海、印度洋、波斯灣、東非和歐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當時,不少腰纏萬貫的胡商就是從通夷海道來到廣州,再經梅關進入中原,然后聚居在長江中下游。
為求平安,千年來,經扶胥港出入廣州的外國客商和朝貢者必會奔付南海神廟,祈求庇佑。有書可證“舟往來者,必祇偈祝融,酹酒波羅之樹,乃敢揚風鼓舵以涉不測”。南海神廟又被稱作菠蘿廟,據說就是因為廟內種有被酹酒的高大菠蘿蜜樹。而這顆菠蘿蜜樹相傳是由一千多年前的一位異國男子種下的,此男子名達奚,來自古印度。
在南海神廟這座中國傳統(tǒng)的廟宇中,除了供奉著祝融、明順夫人、觀音菩薩、金花娘娘、關公等各路神仙之外,還鄭重地供奉著一尊皮膚黝黑有著外國人面孔的神,那就是民間稱為“番鬼望波羅”的司空達奚。人們用祭文歌頌這位異鄉(xiāng)客飄洋過海的勇敢,用千年的香火撫慰他孤寂的心靈??梢娀浫擞兄缺癁閼训纳菩?,海納百川的包容。《金石萃編》提及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的一處碑記,稱“達奚司空”乃六侯之一,碑又專門說到達摩來華,與其弟子先抵達上岸的地方就是黃埔的南海神廟,后來才到了華林寺,即現“西來初地”。
此外,南海神廟西面有一名曰章丘的小崗。崗頂設有一座看海亭,亭內立有一方石碑,上題有蘇東坡的《南海浴日亭》和明代陳白沙的和詩。詩因亭而生,亭因詩而聞名,故看海亭也被改稱為浴日亭。宋元時期“羊城八景”中居首位之“扶胥浴日”指的就是此處。遙想當年,登高遠眺,看海亭下三面環(huán)水,煙波浩淼,海天一色。而如今,滄海桑田,放眼望去,看到的只有田野、村舍和現代廠房。史料記載,到明末清初,南海神廟前的水域淤淺,岸線南移,原有泊位消失,海上貿易地位被廣州市新滘鎮(zhèn)的黃埔村替代……時至今天,黃埔海灣至今依然是南方的第一大港。
一位與南海神廟相守一生的老人告訴我,以前在神廟東邊有一間道教的道觀,西邊有一座佛教的寺廟。相傳,它們的存在是為了看守著生性剛烈、不服管教的南海龍?,F在,歲月已令道觀與寺廟不復留存,龍已得自由,能盡情地暢游在天地之間。我想,廣東人何嘗不是如此呢?改革開放的春風解去了束縛在廣東人身上的桎梏,廣東人秉承“敢為人先”的精神,以追求變通的思想,摸著石頭過了大河,使廣東得以成為中國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搖籃和對外開放的門戶。
撫今追古,物是人非。海不見了,南海神廟依在,南粵人的精神源遠流長。
愿飛龍在天,神州崛起!
責任編輯 朱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