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過后就要進入最美好的季節(jié)了,“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不一定是這樣的意境,但至少是這樣的感覺。
一整個夏天糾纏在身上和天地之間的燥熱、濕黏隨著風向和陽光色澤的改變仿佛慢慢消逝了,景物和心情好像也跟著明朗、清澈,連自己看自己好像都特別清楚起來。
前一陣子去金瓜石一帶拍片,天氣出奇地好,陽光透亮藍天如洗,云影緩緩掠過山嶺,感覺就像時光走過,于是跟攝影師說:就拍這個吧,拍時光走過。
一群人手忙腳亂把機器架好之后就對著遠山,一秒五格,讓攝影機自己跑個二十分鐘。
季節(jié)變換 心境變化
所有人本能地都看著遠處的山嶺、看著云的腳步,然后慢慢地都安靜下來了。風淡淡地吹著,我看著他們,看到他們臉上的線條逐漸柔和起來,是平常工作的時候從未看過的深情,仿佛看到的是另一個他們,或許那才是真正的他們。
是誰說過的,人一旦離開自然,或者忽略了季節(jié)變換的時候,忽略了心境上那種微妙的、難以言表的牽絆的話,人就開始無情了。
即使未到無情的地步,至少也接近冷漠。不信的話請仔細觀察一下各個大城市里,人們普遍的態(tài)度和平均的臉譜,不過好像也不用這么麻煩吧,因為多數(shù)人早都同意鄉(xiāng)下的人比較熱情,都市人比較冷漠這種說法不是?
當人們普遍不自覺地冷漠起來甚至無情起來的時候,“情感”這東西仿佛也成了商品的一種,必須貼上商標、注明分量和來源,人們才能認可、選用。
我們會為災難的新聞感到痛心,但看到路上車禍主動停車幫忙的不多。我們沒耐心去聆聽身邊的人或許講來毫無章法的人生困境,卻寧愿為電視劇里那些人痛哭流涕。我們會為報紙上一張老人家滿是皺紋的臉和哀傷的神情心生哀憐,但卻對自家的老人避之唯恐不及。我們可以用facebook或MSN和陌生人談心事,卻不愿意和鄰居打招呼……
多年前和幾個朋友聊天的時候,發(fā)現(xiàn)彼此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機會的話,可以在秋冬交替的時候到俄羅斯,來一趟長途的旅行,目的是感受一下那個國度里的自然景觀和季節(jié)變換的滋味。
因為有那么多偉大的文學家、音樂家、思想家誕生的地方,一定有它特殊的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氛圍;而且在那個外在刺激(比如頻繁的人際關(guān)系、外來訊息)較少的年代里,會不會就是這種氛圍引發(fā)了他們內(nèi)在的、微妙的情感,因此才能產(chǎn)生那么獨特的、原創(chuàng)的作品?
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力度慢慢地低落,或同質(zhì)性太高,是不是就是過度城市化之后人們離自然界遠了,感受不到季節(jié)變換的氣氛,情感起落大部分只反射自大量的、同一來源的外在刺激的原因?
已過世的大弟生前性格粗獷、言語直接,更不是那種會看很多書、講很多大道理的人。有一回我們兄弟姐妹一起從九份走山路回到已經(jīng)成為廢墟的故鄉(xiāng),是秋天的午后,漫山芒花在秋陽下閃著金光,我們走著走著突然都沉默了起來,大弟突然說:“為什么平時不會,可是現(xiàn)在風吹一吹,聞聞草的味道,看芒花這樣搖來搖去,會有想哭的感覺?怎么一直想找一首歌唱一唱?”
那時妹妹還年輕,開他玩笑說:“你是不是吃了桑葉了?怎么忽然會吐絲(詩)?”
沒想到多年之后妹妹竟然還提起這件事,她說沒想到看起來粗魯?shù)亩纾谷灰灿心敲疵舾?、細膩的心思,她承認在同一時刻里她也有類似的感受,只是無法用準確的語言描述……我只是默默地聽著,一直沒跟她說:我也是。
感情世界 藝術(shù)靈感
這樣說你也許不以為然,但如果那時候大弟忽然找到一個旋律,哼出一段和他當時的情緒可以共鳴的曲調(diào)時,我覺得那絕對是屬于他的、獨特而原創(chuàng)的“作品”,也是當時他情感自然流瀉的一個印記。柴可夫斯基許多偉大的作品,會不會也是這樣開始的?
繞了這么大的圈子,其實好像是在回答自己長久以來的疑惑:我們都在期待一個有情的世界,渴望人與人之間都能彼此接近、彼此待之以情、以愛,各種主義、理論重重疊疊、波起云涌,但最后共同的聯(lián)結(jié),仿佛只有音樂、文學……這些人們自然流瀉的情感所凝結(jié)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已。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音樂家、作家,扮演溝通人類共同情感的角色,但至少也可以用類似“風吹一吹,看芒花在秋陽下?lián)u曳,就想找首歌唱唱”的直覺,從清淡中找到情感,并且以最單純的方式呈現(xiàn)最真實的自我吧?
從大自然、從季節(jié)變換中領(lǐng)略到的那種微妙的感動,正是人類的“真情”所在,也是人與人之間最單純、最美好的溝通媒介,至少我是這樣相信著。
在這樣美好的季節(jié)里,就讓我們試著去把這種“真情”找出來吧,如果你覺得它已經(jīng)被遺忘、被隱藏,甚至對它始終陌生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