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剛賣了套房,手捏200多萬元巨款后方知煩惱叢生,急忙來咨詢我這個資深賣房人士。
煩惱源于“保值”二字。按照好友的設想,如果這筆錢的年收益率達不到8%,那么就算保值失敗,做到10%以上,才算是略有盈余。那么如何保值增值呢?
首先,做實業(yè)是絕對不考慮的。那么多實業(yè)家都在急著把手里的錢套現,沒理由自己一個毫無創(chuàng)業(yè)激情的中年婦女再沖進去。其次,再買房短時間內也是不考慮的,否則干嗎要賣呢?這樣一來,也就只有金融產品可以考慮了。
按照8%~10%這個標桿,好友去理財市場上兜了一圈,結局唯“失望”二字可形容。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型基金,穩(wěn)則穩(wěn)矣,收益率卻不理想,大部分只能做到4%~5%,只比存定期好了一點點。
信托產品,倒是有可以做到8%~10%的,如果資金量再大點,比如300萬以上,11%也敢承諾你,但是一看產品的投向,不是做地產就是搞城建,換句話說,要么和開發(fā)商同患難,要么和地方政府共呼吸,作為一個剛賣了房子的人,這些項目都不予考慮!
如此,穩(wěn)健型的品種基本沒看得上眼的。那么,就來點激進型的吧。IPO非常熱,現在很多私募都瞅準了這一塊,忽悠你把資金投進來“火線入股”。私募吹的時候自然是天花亂墜,什么兩年后包上市啊,什么翻倍不是夢想,市道好時翻10倍也有可能啊,巴拉巴拉,不一而足。
好友來咨詢我,我再去咨詢報社財經版專做這一塊的編輯,得到的回答是:正規(guī)的IPO流程,5到7年上市是正常的,“兩年以內包上市”,根據中國特色,你一定要說沒有吧也不敢保證。
這條路也滅了,好友垂頭喪氣了一陣,前日忽然興沖沖打了個電話給我,說有門路了。好友有個遠房親戚,捏了幾千萬資金在手,本是想投進房地產的,因為不熟,就觀望了一陣。正好認識的一些開發(fā)商缺資金,就向他借,月息兩分、三分的都有。好友興高采烈地說,我打算投進去,你有沒余錢啊,要不要也投一點?
我聽得真是叫苦不迭,嚴詞告誡她,萬萬投不得!這幾年,浙江這樣的故事還少嗎?故事的開頭都是一樣的,有一個很好的地產項目,缺乏啟動的資金,大家關系好,所以拉你來入個股,月息一分、兩分的都有。開頭幾個月,甚至幾年,都是按時付息的,于是你放心地把錢投進去,還當個好事向親朋好友推薦。忽然有一天,資金鏈斷了,你就再也收不回本金了。
這個資金鏈斷裂分兩種,一種是一開始就存心不良,沒有打算還你錢。另一種是一開始倒是打算好好做的,項目也是正兒八經在開發(fā)的,但突然遭遇政策性風險,比如限購了,比如你這塊地政府要另派用場了,于是就悲劇了。
好友聽我這一番話說完,怎一個沮喪了得:“想跑贏通貨膨脹,就這么難?”我無奈稱是。要么投低收益產品默默忍受通脹的蠶食。要么鼓起勇氣,參與全民高利貸盛宴,堅信自己不會接到最后一棒。投黃金?已新高。兌美元?人民幣升值正酣。只恨自己不能開銀行賣石油,眼看著那么一本萬利的生意,卻只能讓“壟斷”二字占盡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