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姿百態(tài)的動物世界里,動物們也是需要學會“生存”的!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生存發(fā)展,它們練就了形形色色的生存本領(lǐng)。許多動物自己都變成了能工巧匠,它們有的會織網(wǎng),有的會縫紉,有的會挖掘……它們超強的生存本領(lǐng)和令人驚奇的杰作,讓人們嘆為觀止。
“縫紉”高手——縫葉鶯
在中國南部、印度和亞洲東南部的熱帶、亞熱帶森林的芒果樹和番石榴樹上,棲息著一種身軀嬌小、尾巴很長的縫葉鶯,它會利用葉片縫綴成精巧的鳥巢。
巧妙縫合樹葉
縫葉鶯會在安全隱蔽的芭蕉等大葉上筑巢,垂下的樹葉就是筑巢的基本材料。它們先用嘴叼住樹葉的一端,同時配合腳用力撥樹葉,使之變成長長的像袋子一樣的形狀,然后縫葉鶯便開始縫紉工作。它們用長又尖的嘴做針,在葉子邊上穿出一個小孔,用找好的蠶絲、植物纖維等做線,在雙腳的配合下,穿針引線,樹葉就被巧妙地縫合起來了。
令人驚嘆的招數(shù)
更讓人驚奇的是,縫葉鶯還會像人類一樣一邊縫一邊打結(jié),以防脫線。為了防止巢的根基脫落,它們還會用草莖等將根部加固,可以說是天衣無縫。
編織能手——蜘蛛
蜘蛛織網(wǎng)可以稱得上是一項非常復雜的腦力加體力勞動,從織網(wǎng)的設(shè)計,地點的選擇,再到現(xiàn)場施工作業(yè),等閑之輩決難勝任。不同蜘蛛有不同的結(jié)網(wǎng)方式,所以我們看到的蜘蛛網(wǎng)都是形狀各不相同的。
巧架天索
就像人們蓋房子一樣,蜘蛛結(jié)網(wǎng)也要先打“地基”。它們在結(jié)網(wǎng)前,一般都要先架一條“天索”。蜘蛛架天索一般有兩種辦法。
第一種辦法是:蜘蛛找一個固定點,把絲連結(jié)上,再把絲拉到地面,然后爬到對面的高處。蜘蛛再邊爬邊放絲,到達終點時,它們用腳把絲收到適中的長度,再找一個新的固定點把絲固定下來,“天索”就架成了。
第二種方法是:蜘蛛從自己所站的高處,拉出許多根絲,這些絲的長度都足以到達對面。這些絲隨風飄蕩,蜘蛛不停地去觸碰蛛絲,直到其中一根絲再也拉不動了。天索也就架成了。
精編卵袋
受精后,雌蜘蛛就開始夜以繼日地編織卵袋。雌蜘蛛織出的卵袋非常復雜,而且十分精致。
卵袋的編織方法很有趣,它們先用長絲在樹枝上搭好架子,然后織出一個小口袋,這就是卵袋。
建筑工程師——白蟻
白蟻是一種組織性強、高度分工的昆蟲,它的生活始終離不開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白蟻為了適應環(huán)境和生存,練就了一些獨特的本領(lǐng)。
調(diào)節(jié)巢穴的溫度
白蟻的巢穴通常由兩部分構(gòu)成,即生活區(qū)和奇特的泥塔。泥塔的橫截面呈楔形,并且尖頭總是朝向北方。泥塔的側(cè)壁面積很大,這可是有用處的!在早晨和太陽光斜射的時候,這能保證泥塔表面最大程度地吸收太陽的熱量。
泥塔中布滿空氣通道,通道的溫度會隨著太陽光的照射而升高,從而引起空氣體積膨脹,并通過通道把空氣抽到塔頂,于是新鮮空氣便能流通進地下。白蟻中的一些工蟻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它們能夠根據(jù)巢穴各處溫度的不同,要么擴大通道,要么減小甚至堵斷通道,用以調(diào)節(jié)氣流進而達到調(diào)節(jié)巢穴內(nèi)溫度的目的。這樣無論春夏秋冬,還是黑夜白天,白蟻巢穴中的溫度都會始終保持不變。
讓人驚嘆的杰作
生活在非洲和大洋洲的白蟻能搭建起高度超過人體的蟻塔。這些建筑很像城堡,讓人驚嘆。它們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圓錐形、圓柱形、金字塔形等,最高的能達7米,占地100多平方米。蟻塔中有無數(shù)彎彎曲曲的隧道,長達數(shù)百米。
泥墻能高達6米。
熱空氣從主煙囪里上升,然后冷卻。
冷空氣下降到地下的小室中,幫助保持穩(wěn)定的溫度。
在多孔的墻上,新鮮的空氣通過通氣孔進入,不新鮮的空氣由此排出。
小小建筑師——河貍
河貍小而壯實,不用踞、斧、刀,河貍就能夠咬斷一棵你的雙手環(huán)抱不過來的樹干。它怎么能夠咬斷這么大的樹呢?這是因為在河貍嘴里長著很長很尖利的前齒。河貍的前齒不僅尖利而且堅固——它們永遠不會磨損掉,因為這些牙齒一直在生長,就像河貍的生命一樣,它們保持著一定的長度。
把窩建在壩邊
河貍一般把窩建在水邊,主要是為了躲避天敵的侵襲。因為狼、山貓、狐貍等天敵可是不會游泳的!河貍的窩建得較為隱蔽,從岸上很難發(fā)現(xiàn)。它的窩內(nèi)部極為寬敞,便于儲存過冬的食物。在窩里還有松軟的床鋪,而且窩的透氣性極好。河貍建窩很有一套辦法,它先選好地方,確定洞口朝向,然后將樹木、泥土、石塊等混合起來,一層層向上堆,就建起了一座堤壩,可以有效地防止水流進窩里。
浩大的工程
據(jù)說美國??怂垢浇恼莒尺d河上的大壩,這條大壩高3.6米,長達652米,基底寬4.5-6米,這么浩大的工程,并不是一兩代河貍所能完成的。
“活的挖掘機”——鼴鼠
鼴鼠的身體完全適應地下的生活方式,前腳大而向外翻,并配備有力的爪子,像兩只鏟子;他的頭緊接肩膀,看起來像沒有脖子,整個骨架矮而扁,跟掘土機很相似。它的尾小而有力,耳朵沒有外廓,身上生有密短柔滑的黑褐色絨毛,毛尖不固定朝某個方向。這些特點都非常適合它在狹長的隧道自由地奔來奔去。
超快的挖掘速度
鼴鼠外形像鼠,但不是鼠。它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地下,是挖土能手。它用兩只前爪一面挖土,一面將泥土撥到身體下面,然后用后腿不停地向后踢去。接著,它轉(zhuǎn)過身來,用頭向外推土,一直推到洞外。
鼴鼠的拿手好戲是打洞,在建造永久性地道時,雄鼴鼠的掘進速度是每分鐘30厘米,也就是每小時掘進18米。
復雜又別致的“地下宮殿”
鼴鼠建造的“地下宮殿”既奇特復雜,又別致完善。有許多洞口和地道通向巢穴,兩旁和巢底有貯物室、育嬰室和臥室,育嬰室和臥室里鋪上了樹葉、枯草和苔蘚,顯得柔軟和舒適。臥室一般都離地面幾十厘米深,它的一側(cè)是進氣道,另一側(cè)是排氣道。排氣道的出口往往在河邊。進氣道不是筆直的,而是轉(zhuǎn)個彎兒后再往上,這樣可以避免“穿堂風”。臥室有一條緊急關(guān)頭用來逃生的通道。每一座“地下宮殿”,都有一條外出的主干道,兩邊是一些小巷道,可以通往四面八方,便于鼴鼠外出獵食它喜愛的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