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與深化,我國的教育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進步,為我國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重要貢獻。而單從語文的教學來看,因它作為我國語言、文化傳承的媒介,在所有課程當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中學的語文教學中,高中語文和高考語文的爭辯從未停止。本文就針對高中語文和高考語文的認識與爭辯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 高考語文 認識 爭辯
1.對高中語文的認識
對于高中語文來說,它實質(zhì)上就是一個三維目標,即文學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tǒng)一。從這一本質(zhì)來看,高中語文的主要作用應當是傳承文化、塑造人格、陶冶性情以及增長精神空間,因此,高中語文必須具有語言性、思想性、情感性以及文化性特征。
1.1 語言性
語文具有語言性,它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項重要工具。因此,要想學好高中語文,就必須努力學習語言規(guī)律,并能夠有效的掌握。首先,我國的漢語發(fā)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2000多年前出現(xiàn)了文言文,并作為重要的書面文字對本民族的思想與文化信息進行了有效記載。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雖然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文字是現(xiàn)代白話文,但學好文言文即是了解語言的流變和發(fā)展,又是對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繼承。因此,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決不能忽視文言文的重要性。其次,只有對相關的語言規(guī)則能夠進行有效的掌握,才能將之有效的運用,才能說好白話文。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運用,用語言學的理論去指導運用,熟悉一些技巧,并在交流實踐中去運用,才能在反復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技能。
因此,從語言性角度來看,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需要注重字詞、語法、修辭的教學,并能夠?qū)⒅行У娜诤显谝黄?,組成系統(tǒng)而具體的知識點去掌握。
1.2 思想性
一般來說,要想表達出精確的思想,就必須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因此,語言是思想的重要載體。從這一角度來看,要先學好語文,就需要洞察與學習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思想。而語言文學背后所隱藏的思想正是人們對人生、對社會、對歷史的真切思考,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定文化語言,這是該時代的文化思想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例如“公社”、“專政”、“超女”等,當我們看到這些詞之后,就會立馬想到字詞背后的時代背景。而在高中階段,這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而對于何種語言的接受將會對一個人文化印記與思想背景的形成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因此,從思想性角度來看,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應該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好讀書、讀好書”,并要求學生能夠具備自己的觀點與思想,取其精華、取其糟粕。
1.3 情感性
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階段往往是一個人人生情感最為豐富的年代。而從文學的構成角度來看,豐富的情感與人性是必不可少的,“情動于衷而形于言,言語不足故詠歌”。語言是情感的載體,只有具備真摯的情感,才能流露出優(yōu)美的語言;同時,語言最為本質(zhì)的沒則在于真實的感情。因此,高中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作用,便是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除此之外,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渴望交流、渴望被人理解。因此,借助著語文,并加以廣泛的閱讀,在精神與情感的層面不斷透析社會、洞察人生,這也是高中語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1.4 文化性
漢字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重要貢獻。因此,要想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首先就要學好漢字,進而學好漢語。而高中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宰,具有傳承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學好語文便是完成使命所需要跨出的第一步。從語文的文化性角度來看,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①注意培養(yǎng)學生掌握漢字的規(guī)范書寫;②要求學生努力背誦盡可能多的古典詩文,完成語言與文化的積淀;③要求學生盡可能擠時間閱讀大量的經(jīng)典名著,在多次練筆中提升自己的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2.對高考語文的認識
在長期的嘗試與實踐當中,高考語文已經(jīng)擁有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基礎知識,包括字音、字型、詞語、病句。二是閱讀,包括論述文、文言文、古詩鑒賞、名句默寫、現(xiàn)代文閱讀。三是語言表達,包括語句擴展、語段壓縮、句子仿寫補寫、提煉中心句、下定義、圖文轉換、調(diào)整語序、對對聯(lián)等。四是寫作,有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命題或半命題作文等。
而在很多老師、家長、學生眼中,讀高中的目的就是為了上大學,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之下,高中的每一節(jié)課程都必須為高考服務。在現(xiàn)實狀況下,教高中語文的老師往往比不過教高考語文的老師,因為在家長與一些師生眼中,一個能教授答題技巧、教學生怎樣“偷分”的老師就是一個好老師。
因此,高考語文就是知識點的落實,是題型的熟練,帶了最后,就是學生心理素質(zhì)正常情況下的超長和正常的發(fā)揮。教師的主要工作便是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讓學生熟悉題型、熟練掌握答題技巧。為了這樣的工作,往往需要幾百上千次的反復演練。尤其是對高三學生來說,在這種反復演練之下,往往“苦不堪言”。
3.高中語文和高考語文的爭辯分析
對于中學語文的教學來說,最為糾結的問題便是高中語文與高考語文的爭辯。
很多人都質(zhì)疑高考語文的教學方式,認為高考語文喪失了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淪落成考試的工具。面對當前的課本、教法和考法,孩子們難以領略中國文字和文化的魅力。任何美文經(jīng)過肢解它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莫名其妙的問題之后,其力度和美感都被壓扁了,變得枯燥無味。初次之外,學生在反復的題目訓練當中,變得身體疲勞、思想僵固,違背了教育的本質(zhì)所在。
同時,也有很多人認為高考語文教學方式是合理的。因為它基于現(xiàn)實,考慮到了學生的未來。當然,這一觀點的背后是有很多家長支持的。大多數(shù)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觀點根深蒂固,他們認為讀高中就是為了上大學,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未來。這種觀點雖然偏頗,但也真是的反映了現(xiàn)實與心聲,同時,也引發(fā)了對于教育制度的反思。
就我個人觀點來看,高中生學習語文,無非就是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語文課程標準》這樣界定“語文”:“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崩碚搶W習之中包含面甚廣,需要涉及到語文的語言性、思想性、感情性與文化性。而在實際應用當中,則需要對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的結合,同時注重字詞、修辭等的應用。
其實,高中語文與高考語文并不沖突,只需以高中語文為主流,輔之以高考語文。因為在擁有這樣一個豐厚祖國語言與文化的基礎之后,應對高考也就有了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崔映龍.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芻議[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04)
[2]王榮. 高考語文之我見[J]. 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08)
[3]施靜. 高中語文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應用分析[J]. 成才之路,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