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教師、學生、新課標和教學過程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四者的闡述,淺談了校本研究中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校本研究;教師;學生;新課標;教學過程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或許我們可以套用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的這句話為“小學教育,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小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剛剛踏進學校的團體,可以說,他們將進行人生的第一次洗禮,由此可見小學教育的重要性。
近三十年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教育界不斷涌現出“以校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和實踐,“校本研究”火熱進行中。所謂“校本研究”,就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促進教師、學生和學校發(fā)展為目的,以學校面臨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學校為研究基地,以學校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生、教師及學校發(fā)展為目的,由校長組織領導,教科研人員和教育理論工作者共同參與的融入學習、教學、教研于一體的群體性研究活動[1]。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下面將從幾個方面淺談一下校本研究中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一、關于自己(即教師本身)
“教師”以“教”開頭,而隨著教育的發(fā)展,我們關于教師的理解也由“教者”向“學者”轉變。這個重要的轉變要求我們教師應具有自學、表達、分析、組織、管理、科研、創(chuàng)新思維等能力,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又是各種能力中最為重要的[2],它可以啟發(fā)、引導小學生發(fā)揮最大的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芭c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只有扎實的數學基礎、足夠的教學熱情,并且熱愛學生,熱愛數學,才有可能發(fā)揮教師與學生的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
新教師積極積累經驗,嘗試創(chuàng)新教學;老教師根據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具特色的教學方式。新老教師共聚一堂,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學習和教學當成樂事,這樣的教師還怕教不好學生嗎?此外,學校也可以通過校外渠道,為與校外教師之間的溝通學習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能通過我們的教學,使小學生對數學感興趣,調動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他們不是僅僅為了學習而學習。
總之,教師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應該是跟學生一起成長的。
二、關于小學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掌握每個小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習情況和生活狀態(tài)等。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對教師來說不是班級記事簿上的一行字和一個號碼,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即學生是生活中的人,是發(fā)展中的人。教師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小學生個體進行有組織的、定期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關注和促進每一個小學生的發(fā)展。而在關注和教育學生的同時,教師行為公正,且落到實處,這一點也至關重要。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長處入手,關注差異,進行激勵,學生會慢慢學會接受教師、喜歡教師的。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的成功是創(chuàng)造學生,學生也創(chuàng)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教師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關心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所以教師應以不變應萬變,經常反思,總結經驗,這樣才能把學生教得更好。
三、關于新課標
我國素質教育下的小學數學新課標具有如下特點:
(一)新課標更加注重提供豐富的情景素材
(二)新課標為學生的探索交流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三)在素材選擇上,新課標更加重視題材的現實性、綜合性,更加注重發(fā)揮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并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3]。
新課標作為教師的教材,還要求教師應具備有效處理教材和創(chuàng)造、開發(fā)課程資源的能力。而且,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讓教材轉化為更易于學生接受的信息。
四、關于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不僅具有傳遞知識的屬性,更具有啟迪智慧的責任和使命。它是一種通過知識引導人的智慧成長的藝術,是人對人智慧的引導、激發(fā)和喚醒,是人們心靈的體操和精神的交流與對話[2]。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參與能力是新課標的關鍵目標,而貼近實際生活的教學方法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手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從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合理的問題情境
(二)讓學生在解決“認知沖突”過程中學會數學思維的思考方式
(三)組織有效的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和體驗
(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數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五)讓學生主動探尋知識規(guī)律,悟出道理,得出結論
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人人都要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和教師一起來學習數學,體驗數學,讓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這將是一個漫長而有趣的、具有探索性的過程,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共同成長。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基于校本研究的基礎上,從學校本身的實際出發(fā),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通過數學教師的教與學,同時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一個合理的、趣味的數學思維方式,從而促進師生身心共同發(fā)展的一個過程。這需要教師將自身與學生、新課標以及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起來,并從實際出發(fā),以學生為主體,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樂趣,甚至是科學的神奇和教師的偉大。
參考文獻:
[1] 梁威 盧立濤.基于學生發(fā)展的校本研究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08,07.
[2] 李洪有.談新課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J].林區(qū)教學,2006(9).
[3] 曾彩蘭.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