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也教師的心里生根發(fā)芽,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中學老師顯得不知所措,本文為這些中學教師提出了作為的思路,中學教師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樹立堅定的課改信念;二、突顯學生的主體性;三、德育是課堂教學模式;四、校本教研是教學推動力;五、教學方法要豐富多樣。只有中學教師做到這五點,才會適應新課改。
關鍵詞 新課改 教師 作為
隨著新課改將會不斷的推進,我們可以看到幾乎全國各地的中小學都“動”了起來,外出學習、培訓、改革、創(chuàng)新已成為各中小學工作的重點,課改成績的好壞也成為上級考核學校的標準之一。對整個中國的教育來說,這是令人欣慰的。因為我們終于看到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育人理念在大范圍地進行著轉變。但欣喜之余,我們也看到了有些學校唯改革而改革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因而,“新課改下我們究竟要做什么”這個問題不能不值得我們深思。
一、樹立堅定的課改信念
“課改”這個詞,對老師們來說并不陌生,這些年來通過不斷的學習、培訓,我們或多或少的都已經(jīng)有所了解,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也已在大多數(shù)教師的心里生根發(fā)芽。但是,我們卻缺少把這種理念執(zhí)行貫徹下去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的動搖,我想一方面來自一線教師,而更多的則是來自于學校的領導層面。
當作為課改執(zhí)行者的校領導和教師不能樹立堅定的信念,還在為“改”患得患失、左右搖擺時,那么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樣的改革是走不到盡頭的。因此,只有把理念轉化成信念,新課改才會成為一種內(nèi)在的需要,才會成為一種執(zhí)著的追求,這樣,所有的人才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而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堅定信念,沿著課改的道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二、突顯學生的主體性
俗語說:“教無定法”,我想無論是山東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學模式”,還是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它們的根本目的都是要在課堂上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我們在課堂上所需要做的就是結合學校的實際特點,千方百計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有效思維,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就理解了新課改的真正意義。
當然,我們也并不能否認“模式”的重要作用。因為模式畢竟是一種融入了特定教育理論和教育理念的導引性規(guī)范。在我們課改的起步時期,由于沒有經(jīng)驗可循,沒有操作范式,不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的時候,模式正好能夠起到這個作用。但是,模式的使用一定要避免生搬硬套,流于形式,否則我們的課堂將會因模式化而死水一灘。因此我們教師應隨著自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不斷研究和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三、德育是課堂教學模式
檢驗一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成功與否,最終還要回歸于學生成績與能力的提高。因為教育的理想化和社會的現(xiàn)實、家長的期望畢竟不能脫節(jié)。就像我們今天學習杜郎口、洋思、清徐二中,是因為我們是看到了這些學校的驕人成績才慕名而來的一樣。
當我們樹立了堅定的信念,有了正確的方法后,如何才能保障學生、老師、家長在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收益?用什么為課改的成功保駕護航?我想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德育,因為只有有效的教學管理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才能使我們的一切理想和方法付諸實踐,否則我們的課改將會是曇花一現(xiàn)。因為課堂上學生主體性的有效發(fā)揮的關鍵前提是學生要有極高的自覺性,而這種學習自覺性的形成一方面來自于學生內(nèi)在認同的形成,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于外在的制度促成。
因而,課改絕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室格局的變化和教師教學模式的變化這個層面,它應該貫穿于整個學校的各個層面。課堂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學校從更深、更廣的角度去考慮。
四、校本教研是教學推動力
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不但需要我們樹立堅定的信念,更需要先進的教育理論作為支撐以更好地去指導實踐。而校本教研則可以針對課改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從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并著力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有效地解決好新課程理念的衰減和走樣的問題,而且能不斷地創(chuàng)新。
同時,校本教研也將會促進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和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一方面,校本教研的普遍性、實踐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將給教師群體的發(fā)展構建自我提升的在線平臺,教師在校本教研中進行有效的活動和吸收新理論和變革教學行為的過程,將會內(nèi)在地驅動教師的成長;另一方面,校本教研的中心在課堂,其直接目的則是提高教學效率,這樣研究的結果也必將落實在課堂,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作用于學生學習質(zhì)量的提高。而教師專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則將會大大促進課改的順利進行。
五、教學方法要豐富多樣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笔菍虒W方法的一個概括。各種教學方法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互相補充。各種教學方法都有自身的優(yōu)缺點,博采眾長,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一種教學方法再好,一成不變地使用,時間長了,學生會感到厭煩,教學效率也會較低。在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讓學生對課堂有所期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當新課改已經(jīng)作為一種教育發(fā)展潮流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時,我想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課改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參考文獻:
[1]孫彩文. 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的成效及問題審視[J]. 《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年第06期.
[2]孫彩文.新課改下對學生評價改革的現(xiàn)狀分析與思考[J]. 《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年第05期.
[3]羅然. 關于實施新課改課堂教學評價的思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