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電影資源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發(fā)展的堅實可靠的平臺。電影走進語文課堂,猶如教海中引進了一溪活水,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學生學得主動、快樂,讓教師教起來得心應手。
一、電影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由于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不能激發(fā)聯(lián)想,難以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內容,因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發(fā)生困難。電影進入語文課堂,能提供視頻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大容量信息,給學生帶了一種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認知方式。
我在教《荷花》時,考慮到北方學生多數(shù)沒見過荷花盛開情景,如果只通過朗讀課文去體會,不能更好地理解荷花盛開的美景。于是,我將學生帶入了電影世界。在課堂伊始,我播放荷花盛開的情景,那美麗的畫面,加上畫龍點睛的解說,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學生欣賞著、贊嘆著……意猶未盡之時,再學習課文內容,師生一同欣賞課文中作者是怎樣向我們描寫如此美麗的荷花的。就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起來了。
二、電影更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以往,我們的教學定位于教,“為考而教,為學而教”。而當今時代,教育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個性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由重視教轉為重視學生的學。電影具有大量儲存信息的優(yōu)勢,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的閱讀開辟了新的方式,并能使資源共享,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通過信息獲取、信息處理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蟋蟀的住宅》一課,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書本、老師所傳授的他們并不熟悉的知識。課前我布置前置性學習的任務就是讓學生自己查找關于“蟋蟀”的知識。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們紛紛將資料與同學共享。結合同學們的資料我播放有關蟋蟀知識的系列影片,學生時而徜徉于豐富的資源庫,時而與學習小組的伙伴或老師交流學習所得,這樣,生生互動,自主交流,發(fā)表各自的見解,對同學的意見進行補充或評價,師生在交互過程中共同了解了有關蟋蟀的知識。
三、電影打破了教學資源的限制,縮短了學生認知的距離”
運用電影資源教學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設計的事物現(xiàn)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xiàn)于課堂,把學生帶進文中所處的時代,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更好地融入作品中,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達到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效果。
在學習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后,我借助電影,播放更多的關于周總理的故事的影片剪輯,然后讓他們把學習后的感受寫出來。在這樣的對話情境中,師生平等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真可謂是暢所欲言。而學生在抒發(fā)情感的同時,更能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感情。
四、電影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為語文學習注入了新鮮養(yǎng)料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p>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教學中,我利用電影使學生全方位感受了火燒圓明園時的真實情境,課堂上學生發(fā)言爭先恐后,滔滔不絕。有感于此,我設計了語文綜合活動辯論會“圓明園該不該重建”。辯論前我推薦學生閱讀有關圓明園的歷史、建設以及它的毀滅的相關資料。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進行搜索,將自己最喜愛的內容,制作了手抄報,并進行了圓明園該不該重建的討論,學生交流時都表現(xiàn)出了極為高漲的熱情。
電影以其資源的豐富性的優(yōu)勢給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我們利用電影,優(yōu)化語文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