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主要方法有:課前預習性閱讀;有針對性指導閱讀;章節(jié)歸納性閱讀;比較閱讀,歸納理解性閱讀。
[關鍵詞]: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預習性閱讀 針對性閱讀 歸納性閱讀 比較閱讀
閱讀作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知道學生閱讀學習數學這門內容抽象、推理嚴密、計算精確的學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呢?根據本人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學生預習性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是學好數學新課的基礎
課前預習看書,可以整體感知課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預習閱讀教材的方法是:指導學生邊看書邊思考問題,邊在課本做些記號。開始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預習提綱。提綱的設計一要考慮學生感知教材的整體性,提一些初讀教材后稍做思考便能解決的問題。二是注意目標性,以便引導學生盡快切入教學重點。三是體現層次性,初讀前回憶舊知識,感受新舊知識的連接;初讀中,逐步理清教材內容的重點;初讀后,明確課的主攻和思維方向。四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由簡單都復雜、由表象到本質、由個性到共性、由點到面、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等認識活動。五要注重啟發(fā)性、興趣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六要滲透學法指導。
其次還要指導學生邊看教材中的有關內容,邊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通過學生親自做一做,畫一畫、量一量、擺一擺、折一折等手段,觀察、比較、體驗、感悟新知,獲得表象,助其深入理解。
第三是要求學生讀練結合,邊閱讀邊演算或讀完書以后,嘗試做書后面的練習題,以檢查自己的預習效果,發(fā)現問題再讀,反思失誤,總結經驗,回顧內化,循序漸進。
二、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培養(yǎng)學習興趣,更主動地學習數學
教師對學生在聽課,作業(yè),考試中出現的問題或錯誤,一般不應急于糾正,而應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某一部分教材,通過反復推敲斟酌,讓他們自己找到錯誤的根源,以加深印象或理解。例如判斷正誤:“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平行于已知直線”,學生很不容易判斷。若不注意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容易忽視“直線外”這一條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新找到課本中相應內容,要學生咬文嚼字,逐字推敲。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注意了對隱含條件的挖掘,確保以后少犯這樣的錯誤,從而使學生在親身體會中領悟到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當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能解決某個疑難問題或以前發(fā)生的錯誤是會很高興的,會把無意行為轉化為有意行為,把書上的注意點轉換為自己作用中的注意點,學習就變得主動起來,也對閱讀數學教材產生了直接興趣,成為自覺的行為。
三、抓住重點,著重章節(jié)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初中數學中很多數學概念、定理、公理的引入與發(fā)展,都可以通過對舊知識的梳理歸納,感知原有知識結構的不完整或不完善,從而提出新問題,再通過研究求索,獲得新知識。這樣既讓學生看清了問題是怎樣引出的,又讓學生明白了將要做的事和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既揭示了新知識的發(fā)生過程,又在原知識結構中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使新知識能夠迅速地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形成比較穩(wěn)固的認知結構。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可以自我獲得知識,拓寬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每當在學習了一節(jié)或一章內容之后,整體把握章節(jié)知識,然后讓學生作書面小結。學生可以在寫小結的過程中發(fā)現自己以前沒有認識理解的問題,并及時通過閱讀理解彌補,把已經學過的東西咀嚼、消化,組織整理,反復推敲,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性問題。能看出來龍去脈,抓住要點,再和以往學過的知識比較,弄清究竟添了些什么新內容和新方法。同時也將課本中的相關知識系統(tǒng)化,從而獲得更全面、更深的理解,形成知識網,真正做到書越讀越“薄”。正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經過這樣消化的東西,就容易記,就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p>
四、在有比較地閱讀中,尋找異同,加以歸類
任何事物都是有比較才有鑒別,有比較才能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在數學學習中,學了相關知識以后可指導學生有比較地閱讀教材,如在學習了“相似三角形”后,可要求他們將本章內容同“全等三角形”從定義、性質、判定等多方面有比較地再次閱讀課本,從中尋找異同,加以歸類、比較,并組織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質疑問難,從而進一步弄清相似和全等的內在聯系,認識到相似包含全等,全等是相似的一種特例。這樣就使前后所學知識達到了統(tǒng)一,學生要死記的內容就少了,易于掌握,運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學會閱讀是學生學會求知,主動發(fā)展的基礎。數學課應與其他學科一樣,著重教給學生汲取知識的方法,汲取精華的部分,擴大自己的知識事業(yè),以能使學生做到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