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文章七分讀”,中學階段的語文教材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是供學生朗讀的佳作。語文的閱讀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與文學作品進行心靈對話、理解溝通的能力,并提高審美情趣,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與朗讀是分不開的?!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中也多次提到應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教學應該成為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當今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成了被很多教師“遺忘的角落”,甚至出現(xiàn)多種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深刻認識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朗讀的功能價值是每個語文教師亟待研究和認真解決的重大課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在教學實踐中對“朗讀”的功能和應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一、朗讀教學存在的主要現(xiàn)狀
1.朗讀的目的性不強。
在教學中,朗讀往往被當作過渡環(huán)節(jié)、點綴或課內空余時間的填充手段,并未明確朗讀的目的,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2.朗讀時間不夠充分。
一節(jié)課40分鐘,要么根本不朗讀,要么朗讀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朗讀的時間大多被講解課文、回答問題占用。
3.朗讀評價被淡化。
朗讀的音聲性使它無法成為語文試卷上的考查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幾乎沒有朗讀評價。學生讀完,教師簡單概括的語言,如“好!讀得不錯”“聲音有點小”等,成為僅有的一點朗讀評價。
4.教師指導朗讀存在隨意性。
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比較注重讀音的指導,卻忽略了如何調動課文內部感情,如何把握好文章感情基調等方面的指導。
二、優(yōu)化朗讀教學的策略
1.給讀書留足時間
有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只顧埋頭講課文,因為覺得如果讀課文會耽誤課程的進度,但殊不知朗讀的作用往往比講課文的作用要大很多。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書百遍,其意自現(xiàn)”能成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教師可根據(jù)本班學生的情況、教材特點安排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jiān)控達成度。要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jié)功能。
2.朗讀務求全員參與
朗讀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單調的閱讀方法之會使學生枯燥乏味,要適當?shù)貏?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氣氛讓學生愿讀、樂都、爭著讀。同時教師可通過音樂、圖片、實物、電腦課件、影視片段等真實生動的各種媒介,營造朗讀的情境。亦可通過表演、競賽、教師引讀、泛讀等方法激發(fā)朗讀的情趣。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中,就可用表演對話的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除了參與表演的同學外,其他同學也很有興趣。
3.理解與朗讀要相輔相成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xiàn)象并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教學法理論中對朗讀有過這樣的論述:文章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時鉆進文中,朗讀時躍出紙外;講解如同進行解剖,朗讀卻如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能使人感受。以往教師常常用自己“如花妙嘴”來解剖教材,從各個角度把教材剖析得七零八落,全無“美感”。學生變成“注水鴨子”,更無情感可言。其實初中語文中的有些詞語雖不深奧,卻用得很傳神,可以通過反復的朗讀,達到意會。我們可以通過朗讀引導學習進行言語的感知,使他們懂得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作者情感的抒發(fā)和宣泄。例如在《變色龍》一文中,警官奧楚蔑洛夫根據(jù)狗主人身份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對赫留金前后巨大反差的態(tài)度,認識了一個見風使舵、欺上媚下的沙皇警官形象,認識了小市民的卑微麻木,茍且度日,沉淪黑暗,那么這時再讓學生去讀文中的對話,效果會更好的。
4.巧借多媒體,突破“美讀”難關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必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是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比欢?,真正能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在閱讀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知識,教師用幾句教學語言很難表達清楚。為了突破這些難點,利用電教媒體,就能大大減少教學實踐,而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掌握本領。例如在讀朱自清的《春》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春天的美景,再配輕音樂,加上春天特有的小鳥的叫聲,讓學生不由自主的進入春的美景中,這樣再讓學生讀課文是,就比什么也沒有接觸好多了。
5.科學運用朗讀形式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使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形式讀得不到位是,宜用泛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形式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是適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是,適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遇到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適宜用齊讀……
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1)泛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fā)”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的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一節(jié)課中泛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2)慎用齊讀。齊讀找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竽充數(shù)”和產生唱讀得溫床。(3)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它的作用又有區(qū)別,如泛讀與形式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負擔的任務、執(zhí)教者要體現(xiàn)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實際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huán)節(jié)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綜上所述,初中生的朗讀水平是其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能深刻地體會到朗讀在語文教學中起舉足輕重地作用。要努力褪盡虛幻的課堂浮華,尋找真實的朗讀出路。朗讀不但要重量、重質,而且要注重讀的形式和方法;讀要讀出情,充滿“情感”的課堂訓練,是學生、教師、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讓學生情藏于心間,而溢于言表的深刻體驗,是永遠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變化得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