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tǒng)一的學科,在滲透心理健康 教育 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容、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 行為教育 思想教育 心理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是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意志品格、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yǎng),這種以人為本,追求學生可持續(xù) 發(fā)展 的教育教學, 自然 成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下面我就淺談一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義及重要性
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tài),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充分發(fā)揮的理想狀態(tài)。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xù)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fā)展其身心的潛能?!毙W生處在少年時期,他們思想單純,活潑好動,自理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huán)境、不良現(xiàn)象的影響,加之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大多受到雙親家庭的溺愛,在幼年期養(yǎng)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對以后的成長相當不利,心理素質脆弱,必須對他們進行心里素質的培養(yǎng),進行愛國主義、 政治 、思想、道德和法紀等教育,使他們逐步成長起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克服個人主義,文明禮貌、遵紀守法,養(yǎng)成學習、生活及日常活動的好習慣,為此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實踐中對德育內容的拓寬,是對德育對象的深刻了解,同時也是時代發(fā)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教育。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幾種標準:一是要有正常的認識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視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并能進行正常的判斷和推理;二是要有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較強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與周圍人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五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了解自我,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為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含:智能發(fā)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環(huán)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過教育,使學生了解智力發(fā)展 規(guī)律 ,挖掘智力潛能,優(yōu)化智力結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tài)度;要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把自身融于集體之中,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和所遇的各種困難。
三、如何實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自身修養(yǎng),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的,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品質的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注意利用人格的張力感染和教育學生,去消除學生的心理、情緒和學習障礙,以逐步增強學生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強烈的責任感和建設未來的使命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不僅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知識,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力求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營造和諧氛圍,優(yōu)化心理環(huán)境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 教育 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以朋友的身份走進課堂。試想: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tài)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于面對挑戰(zhàn),適應社會。以長輩的身份開導學生。教師的身份應是多重的,教師的責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讓學生有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三)挖掘教材榜樣,培養(yǎng)健康人格
新教材極為重視人的 發(fā)展 ,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關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從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 自然 地得以滲透。教材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僅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篇章,還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搞好實踐活動,滲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斷地發(fā)展,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光憑每周幾節(jié)課的學習當然是遠遠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的。所以,我們必須“開小灶”——搞一些語文活動給學生補充“營養(yǎng)”。
平時我結合語文實踐活動,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現(xiàn)象,策化一個個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活動,并有計劃有步驟開展。諸如“我能行”系列活動:“上課大膽發(fā)言,我能行”、“待人寬容謙讓,我能行”、“幫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難,我能行”……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鍛煉,培養(yǎng)心理素質。
(五)以作文為渲泄,保持陽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wěn)定,容易激動和爆發(fā)。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么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
四、結語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語文教師去探索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新的任務,同時又是一項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工作,我們應該努力創(chuàng)設條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