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湯御寒進補永遠是冬季的營養(yǎng)美食主題,對于家有頭暈頭痛者來說,總喜歡往鍋里放上幾塊天麻“補一補”。誠然,已有兩千多年藥用歷史的天麻作為一味大眾化藥材,歷代本草醫(yī)書記載頗多,但傳至今日,不少人只知有天麻進補、治頭痛之效,然而這只是其一,你還有很多不知的其二。比如它其實不是一味補藥,你信嗎?
天麻小百科
【來源】蘭科天麻屬植物天麻的干燥塊莖
【性味歸經(jīng)】性平味甘,歸肝經(jīng)
【功效】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祛風通絡(luò)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研末沖服,每次1~1.5克;入菜肴,1日5~10克。
它有一串俏皮的名字
別看天麻的外觀老實巴交,樸而不華,事實上它卻不是一個老實的家伙。有順口溜說“天麻天麻,天生之麻,神仙播種,凡人采挖”。從天麻形態(tài)上來看,它的根莖顏色為赤色,直立似箭桿,俗名“赤箭”。而且更有趣的是天麻地上部分是一根單一的紫色獨苗,因其“有風不動,無風自搖”,又叫“定風草”。
天麻還有一個別名叫神草,這個“神草”稱呼的得來可害苦了老百姓。因為過去人們采取種莊稼的方法,用肥沃的土壤播下天麻種,以后又不斷除草施肥,可謂是勞苦之極。但由于不懂其生長規(guī)律,勞動沒有結(jié)果,到收獲期挖出一看,連麻種也不見了。于是人們只好莫名其妙地稱它為“神草”。
一種植物有多種別名不奇怪,可是像天麻這么多別名的卻并不多見。天麻在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叫法,有玄乎其玄的別名如神草、仙仙根、定風草、離合草、仙人腳、鬼督郵、還筒子、赤箭、離母、四龍子等;有洋氣點的名字如日本人稱之為鬼箭桿、盜人腳,還有一些比較土氣的稱呼如山蘿卜、水洋芋等。不過這些俏皮名字的得來,無非主要分為三個類型:因形態(tài)而得名;因藥效而得名;因生長習性特殊而得名。
冬麻質(zhì)量更佳
天麻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入藥,清·趙瑾叔《本草詩》說“名透天麻赤箭芝,御風草似有參差。頭眩眼黑醫(yī)衰老,驚氣風癇治小兒?!惫湃撕茉缇驼J識到天麻的藥用價值,可是現(xiàn)在野生天麻并不多見,絕大部分要靠人工種植。
天麻一年可以采收兩次,春季采集者,皮細紋皺,較冬天麻美觀,江浙一帶多視為佳品,喜用“春麻”之名;冬至左右采集者,則內(nèi)部結(jié)實體重,質(zhì)量較優(yōu),稱為“冬麻”。其實無論冬天麻、春天麻均以體實澤亮,半透明為佳。
其實冬麻和春麻外觀上有較大的差別,冬天麻皺細而少,外觀飽滿,色黃白,半透明,體厚而堅實,不易折斷,斷面平坦,角質(zhì)樣無空心;春天麻皺紋粗大,多置留有不完整的莖基,外皮多末去凈,色灰褐,體輕,質(zhì)松泡,易折斷,斷面常中空。所以通過這些小細節(jié)的辨別,你就可輕松認出優(yōu)質(zhì)天麻了。
Tips:天麻炮制大法
當挖出天麻之后,先揀去雜質(zhì),大小分檔,按重量大小分檔。然后用清水浸泡至七成透撈出,稍晾曬,再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曬干即可。又因天麻具有少量的燥性,因此在針對不同的病癥時,還會細致加工,藥效更佳。
炒天麻:先用文火將鍋燒熱,隨即將天麻片倒入,炒至微黃色為度。
煨天麻:將天麻片平鋪在噴過水的表芯紙上,置鍋內(nèi),用文火燒至紙色焦黃,不斷將藥片翻動至兩面老黃色為度。
有些頭痛病天麻也沒轍
天麻有悠久的食用歷史,無論在古代皇宮還是民間。主要用于頭痛、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塞澀、小兒驚癇等癥?,F(xiàn)代醫(yī)學研究,天麻具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驚厥作用,可降低血壓、明目、增智,還有緩解平滑肌痙攣、緩解心絞痛的作用,久服可平肝益氣,利腰膝強筋骨,治療老年癡呆癥,還可增加動脈血流量,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此外,天麻還可用于熱病動風、驚癇抽搐等癥。它雖無清熱之功,卻具有完好的息肝風、定抽搐的作用,是治療肝風內(nèi)動的要藥。主要作用是治風,它既能平息肝風,又能祛除風濕。不過,現(xiàn)在臨床上用以平肝鎮(zhèn)痙的居多,為治頭暈的常用藥品。
可是天麻并不是補藥,不能所有的頭痛都依賴天麻?!秲?nèi)經(jīng)》認為,六經(jīng)病變皆可導致頭痛,而天麻只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有顯著效果,對血虛無風、火炎頭痛、口干、便秘者則不可妄用。如果不分體質(zhì)虛實、氣血盛衰、癥狀病機來“妄用”天麻,不但治不好病,還會引起多種不良后果,導致頭暈、惡心、胸悶、皮膚丘疹樣瘙癢等一系列副作用。有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面部或全身浮腫甚至脫水現(xiàn)象。故不可把天麻作為補藥而濫用之。
天麻為治療眩暈的要藥,其功用主要是平肝熄風。而且這其中的的“小貓膩”又甚多,一定要辨證施治。眩暈之癥有虛實之分,當視具體癥候辨證應(yīng)用。天麻藥用功效雖好,但稍嫌溫燥,故適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如夾痰濕者亦為適宜。而且每一種眩暈所配伍的其他藥品都各有不同,比如治肝陽上亢的眩暈,可與鉤藤、石決明配伍;因風痰為患引起的眩暈,又可與半夏、白術(shù)、茯苓等配伍同用;如屬血虛引起的頭暈,須配養(yǎng)血柔肝藥如當歸、枸杞、白芍等同用;至于陰虛液少、舌絳苔剝者,宜滋腎養(yǎng)陰為主,一般不用天麻。
藥膳推薦
不時不食 依節(jié)氣而食
冬至正是天麻出土的大好時節(jié),這一段時間進補天麻最好不過。中醫(yī)講究“不時不食” 的養(yǎng)生理念,在適當?shù)募竟?jié)做適當?shù)氖拢赃m當?shù)氖澄?。天麻是一種古老的藥食同源食物,所以經(jīng)過歷史的推演,其藥膳被演繹得精彩絕倫。現(xiàn)推薦三款簡單易操作的藥膳,方便“懶人們”學習學習。
天麻乳鴿
食材:天麻10克,大棗5枚,鴿子1只
做法:將天麻切片,大棗去核,鴿子去雜洗凈,將天麻、大棗同時放入鴿子腹內(nèi),置碗中,調(diào)味后加適量清湯,上蒸籠蒸熟服食。每日1劑。
功效:養(yǎng)陰柔肝。適用于肢體麻木及中風后遺癥。
天麻鉤藤燉豬腦
食材:天麻5克,鉤藤10克,豬腦1只
做法:將豬腦洗凈后與兩位中藥同時放入碗中,加調(diào)味品及適量清湯調(diào)勻,上蒸籠蒸熟服用,每日1劑。
功效:平肝潛陽,養(yǎng)肝熄風。適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耳鳴、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小便赤黃,大便秘結(jié)等癥狀。
天麻粥
食材:天麻5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天麻擇凈研細,大米淘凈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煮粥。等快熟時加入天麻和白糖,再煮一兩分鐘即成。每日1劑。
功效:平肝潛陽,祛風通絡(luò)。適用于肝風內(nèi)動所致的驚癇抽搐、頭目暈眩、風濕疼痛、手足麻木等癥。
優(yōu)質(zhì)天麻有講究
“鸚哥嘴、凹肚臍,外有環(huán)點干姜皮,松香斷面要牢記”這是鑒別真?zhèn)翁炻榈闹匾罁?jù)。天麻呈橢圓形,略扁皺縮,有時彎曲,一端有殘留的莖基或紅棕色的枯芽(稱鸚哥嘴)。
另一端有圓形臍痕(習稱凹肚臍)。
表皮淡黃色或土黃色,略透明或者不透明,有點狀突起形成的橫環(huán)紋,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平坦,味微辛而甜,嚼之發(fā)脆而帶黏性。
家養(yǎng)野生樣不同
野生天麻大小不等,形體稍短,呈長橢圓形,長5~13厘米,寬2~6厘米,厚1~3厘米。
種植天麻大小較均勻,形體稍大,呈扁圓形,而且偏薄,多近似于長條形。長7~17厘米,寬2~5厘米,厚1~3厘米,皺紋細而密,多保留有棕色的干枯芽苞,外觀形體偏瘦,顏色偏白,較透明,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平坦,角質(zhì)樣,無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