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看不懂,他們要做什么!”這是嘉實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嘉實”)一位離職骨干的吐槽。
國際化看上去是個不錯的夢,但誰也不能保證它會美好如初。從2005年引入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走國際化道路至今7年,嘉實國際化問題漸現(xiàn)。
嘉實國際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嘉實國際)收購德意志資產管理(香港)的業(yè)務,實際上是一個燙手山芋?!锻顿Y者報》獨家了解到,三年來不但業(yè)務拓展緩慢,而且至今虧損。
更棘手的是中外文化融合以及中外員工待遇不對等導致嘉實內部矛盾重重。嘉實引進的外籍人員與嘉實原有員工之間矛盾不斷,一批骨干因而離職,這極大地破壞了嘉實原有的公司文化認同感。
不為外界所知的是,嘉實國際原總裁方美卿(Michele Bang)已經于去年離職,這一點嘉實也沒有否認。而且,披著“國際化”外衣的嘉實,旗下QDII基金由于業(yè)績表現(xiàn)差,多次換人,也給其國際化平添了幾分尷尬。
金融危機與嘉實國際化
“總公司對嘉實國際的要求是,每年虧損保持在500萬元以內?!鄙鲜黾螌嶋x職骨干對記者如此表述嘉實國際的狀況。
嘉實國際,這曾是嘉實國際化“最亮”的牌,其收購德意志資產管理(香港)公司,被認為是嘉實實力的體現(xiàn),嘉實也把其當成其邁向國際化大公司的標志之一,然而,這并不是一個好生意。
2009年7月底,嘉實與其外資股東德意志資產簽署協(xié)議,自2009年9月1日始,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將旗下包括亞洲股票、大中華股票在內的數只共同基金委托給嘉實在香港注冊的全資子公司嘉實國際,一并轉入的還包括若干基金經理和銷售團隊。
據當時多家媒體報道,這筆收購業(yè)務涉及管理資產規(guī)模約100億元人民幣,收購成本在2億元人民幣左右,轉入的員工逾10人,這其中包括擔任嘉實國際CEO的方美卿(Michele Bang)。
“這其實是個爛攤子!”嘉實的一位投研人士談道。
德意志資產管理把除日本之外的亞太地區(qū)業(yè)務出售給嘉實,正是在金融危機期間。
“受金融危機影響,德意志資產等公司面臨資金困難,為了救濟其本國業(yè)務,很多海外的業(yè)務都收縮了,而且,德意志資產在亞洲業(yè)務困難重重,因為同樣受金融危機影響,其很多客戶都流失了?!绷私馇闆r的一名原嘉實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嘉實國際成立三年來,業(yè)務拓展艱難,更棘手的是,還要支付奇高的成本。
“香港不管人員成本還是房屋租金成本,均遠遠高于內地,而且,德意志資產遺留下的基金、資產也在大幅縮水。”上述原嘉實基金經理說。
另外,《投資者報》記者獨家獲悉,國際金融實戰(zhàn)經驗豐富的原嘉實國際總裁方美卿已經于去年離職,方曾負責嘉實國際各團隊的整合以及建立業(yè)務平臺。在方之前,離職的還有嘉實國際首席投資官李凱。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方美卿離職的主要原因或是內部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嘉實營銷總監(jiān)鐘俊杰解釋說,方美卿起初即沒有意愿留在嘉實國際,之所以擔任嘉實國際總裁,是因為要整合團隊,而團隊成熟之后,就回股東方了。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嘉實國際的新任CEO是蔡秉華。蔡的履歷,嘉實國際官方網站及嘉實基金都沒有更詳細的資料。
國際化與文化沖突
目前,嘉實排在行業(yè)第二。照這兩年華夏和嘉實的發(fā)展勢頭,業(yè)內很多人在說,嘉實資產總規(guī)模超過華夏指日可待,從嘉實自身講,當然希望超過華夏坐上基金行業(yè)龍頭的交椅。
內地現(xiàn)有基金公司中,嘉實的步子邁得最大。
從2009年至今3年里,其先后成立嘉實國際收購德意志資產管理(香港)公司、成立嘉實另類投資集團、上海嘉實財富管理公司,其中,嘉實國際、嘉實另類投資注冊地均在香港。
嘉實基金公司的業(yè)務由內地二級市場拓展到一級市場,以及下游產品銷售、理財投顧。
然而,按照嘉實基金公司總經理趙學軍的設想,嘉實與這些分公司并不是父子之間的關系,而是身體和胳膊的關系。趙學軍也舉例講到,嘉實國際,其交易室歸嘉實基金公司交易室管,其內控、HR、財務都歸嘉實基金公司相應部門管。
這一點鐘俊杰也沒有否認,但他特別強調,嘉實基金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都有嚴格的財務預算來管理,“每年董事會會制定經營目標,按照各子公司成本費用預算,把費用支付出去。”
鐘在解讀趙學軍的話時認為,并不存在嘉實基金公司管理子公司的相關部門,而是總公司對分公司支持上有傾斜。
可是這種模式,使得嘉實人員與其子公司矛盾時常發(fā)生。
“研究員要求無條件支持嘉實國際方面的業(yè)務,沒有額外的補償,所以投研怨言很大?!鄙鲜鲈螌嵒鸾浝砀嬖V《投資者報》記者。
矛盾并不僅限于投研部門,市場、后臺等部門則更為頻繁。這其中要提到一個人——琳熙?萊特(Lindsay MeganWright)。
曾有媒體報道,嘉實引進琳熙?萊特也是中國基金業(yè)邁向國際化的一個體現(xiàn),然而并不盡然。嘉實多位員工告訴《投資者報》記者,趙學軍用人欠妥,“老趙太迷信外國人。”這其中之一便有琳熙。
據了解,琳熙經常沖嘉實中層罵“Zero”、“nothing”等帶有鄙視意味的英文字眼,否定員工的工作,甚至有一次琳熙還直接叫囂著開除中層人員。
公開資料顯示,琳熙?萊特目前是嘉實基金公司董事總經理,兼任嘉實另類投資集團CEO、嘉實國際副董事長。
據了解,她曾在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和德意志銀行任職24年,職位包括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亞太和中東地區(qū)戰(zhàn)略和業(yè)務發(fā)展總監(jiān)等。在2010年9月加入嘉實之前, 琳熙曾是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兼戰(zhàn)略和業(yè)務發(fā)展的全球主管。
“洋氣”與“人情味”
嘉實基金公司的員工把從原德意志資產公司過來的人稱為“洋人”。一位已經離職的投研人員說,“用幾個洋人就叫國際化,怎么國際得起來?”
《投資者報》記者采訪的三個以上嘉實員工均談到,嘉實在管理外籍人員和本公司員工時,存在待遇不同等多方面的摩擦。
除了各部門義務支持分公司使得員工怨言不斷,另外,薪酬發(fā)放上也有偏向。據了解,嘉實基金公司給外籍人員的薪酬均在每年年底悉數發(fā)放,但對內地員工的獎金等,則要推遲到下一年的4、5月份。一位嘉實基金經理也講到,自己的年終獎發(fā)放要到次年的后半年。
盡管這些事端只是表面現(xiàn)象,但更深層次的東西則涉及到嘉實員工對公司文化本身的認同感。
談及公司文化,嘉實離職的一位投研人士的感受是:“越來越洋氣,但人情味越來越少?!?/p>
2009年之前,嘉實和德意志資產聯(lián)姻,為嘉實帶來了許多營養(yǎng),從管理的規(guī)范到員工培訓,從公司豪華裝修到內部員工職稱上的調整,都顯出“洋氣”。
關于嘉實文化方面,業(yè)內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嘉實基金公司一位提出辭職但尚未離職的投研人員,參加了嘉實基金公司的年會,到抽獎環(huán)節(jié)后,其被告知,因為電腦上沒有其名字,無資格抽獎。
此外,嘉實原有的市場條線一批骨干基本離職,比如李道斌、秦軍等,嘉實的銷售能力下滑從嘉實滬深300ETF落敗也能見一些端倪。
折戟QDII與撤換基金經理
而且,以國際化為夢想的嘉實,卻在QDII基金業(yè)績上折戟。
據Wind數據,截至6月5日,嘉實海外中國基金單位凈值為0.507元,較1元面值幾乎腰斬。自成立以來該基金虧損了49.2%,排在2009年以前成立的9只QDII基金倒數第二位。
鐘俊杰并不認為該基金業(yè)績很差。鐘認為,業(yè)績差與匯率不無關系。
“自該基金成立五年里,人民幣較港幣升值了20%以上,若刨除這部分,該基金依然在同類基金中排名靠前,而且也跑贏業(yè)績比較基準。”鐘俊杰說。
事實上,根據嘉實海外中國今年一季度報告,該基金跑輸業(yè)績比較基準1.7%。根據去年發(fā)布的年報,過去三年,該基金跑輸業(yè)績比較基準14%。
“嘉實QDII基金業(yè)績差,應該與之QDII投研團隊投研能力差有關系。”上述離職的投研人員告訴記者。
鐘俊杰并不否認,由于業(yè)績問題,公司在基金經理上做了調整,“我們希望能找到一個好的基金經理?!?/p>
鐘俊杰告訴記者,總經理趙學軍對QDII基金業(yè)績非常重視,目前嘉實組建了近10人的專門支持QDII產品的投研小組。
資料顯示,嘉實海外由于業(yè)績不好,已經免去兩位基金經理。自2007年基金成立至2009年10月底,李凱擔任基金經理,任職期虧損了33%。
嘉實國際成立后,李凱還曾被委以重任,即擔任嘉實國際首席投資官。但是,《投資者報》了解到,目前李已經離開嘉實基金。
嘉實海外中國的第二位基金經理是江隆隆,任職日期是2009年11月至2011年9月,期間虧損了19.6%,后來從基金經理職位上被拿下。
這兩位基金經理共同的經歷是均在德意志銀行從事過投資。
新任基金經理鐘山曾在匯豐資產工作,今年以來在其管理下,業(yè)績也沒有好轉,一季度依然跑輸業(yè)績比較基準,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5日,嘉實海外虧損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