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5日(農(nóng)歷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的出家日,我和老伴隨電影《不肯去觀音》創(chuàng)作考察團(tuán)一行也來到這里。16日晨,我倆到楊枝禪林瞻仰過楊枝觀音碑后,信步向普陀山東岸的海灘走去。這個地方叫“千步沙”,南起朝陽洞,北至法雨寺,綿亙?nèi)A里,因其長度近千步而得名,又因沙質(zhì)細(xì)膩,色澤如金,被譽(yù)為“千步金沙”。
秋日的太陽,明麗而溫柔。穿過一片小樹林,右邊是鴿子房,一群鴿子正在綠茸茸的草地上悠閑地散步、覓食;左邊是汪碧水如鏡的小湖,湖旁幾株碩壯的棕樹如佇立誦經(jīng)的僧侶,他們的身邊一大片粉色、紅色的花朵靜悄悄地開放。再往前幾步,就到了千步沙海灘。
海灘上的游人不多。腳踩著沙灘的感覺真好,松柔柔的,軟綿綿的,似有彈性,不濡不濕。我們是在黃金編織的絲毯上散步嗎?遠(yuǎn)眺茫茫東海,萬頃碧波,潮起潮落,海潮一層層、一疊疊從遠(yuǎn)處涌來,剛剛投入千步沙的懷抱,便又匆匆別去,只留下深情的一吻。
老伴說:“咱們還是坐下來聽潮吧,你會聽到一種天籟之音。”
“天籟之音?難道是來自天國的聲音?你又在蒙我吧?!?/p>
老伴沒有回答,扶我坐在最靠海邊的沙灘上。他說:“我不騙你,你仔細(xì)聽,最好閉上眼睛聽?!?/p>
我說:“人家都在看海觀潮,你卻要我閉眼聽潮,要搞行為藝術(shù)???”
老伴似乎不屑與我解釋,自己先閉目而坐,像入定的老僧。我只好學(xué)他的樣子,也閉上眼睛。
真奇怪??!最初,大海潮聲驟響于耳際,后來漸漸地遠(yuǎn)去,聲音仿佛也變輕了,再到后來,潮聲似乎從耳畔轉(zhuǎn)到心田,一浪一浪地叩擊著心扉。這時,普陀山寺院里誦經(jīng)的聲音隨風(fēng)而至,忽高忽低,時有時無,縹縹緲緲,恰與潮聲匯為一處。這種奇妙的組合,純清而溫馨,讓我浮躁的心一下子沉靜下來,同時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喜悅,實(shí)在太不可思議了!
當(dāng)我睜開眼睛時,眼前的潮聲轟然再起,剛才的感覺又找不到了。老伴說:“這不奇怪,大自然,也可以說是佛,時時都試圖與人類對話,只是人類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太迷戀于眼前的紅塵世界,才聽不到它的天籟之音。”我趕忙問:“誰說的?”
老伴笑著指著南邊,說:“她!”
在南面起伏的山巒之巔,我隱隱約約看到了露出半身的南海觀音銅像。她屹立于普陀山南端龍灣山崗,高33米,重70余噸,是全國觀音銅像之最。在千步沙看到的觀音半身像有點(diǎn)朦朧……老伴又笑著指了指東南方向的珞珈山,說:“還有他!”
放眼望去,珞珈山的輪廓宛如一尊安詳?shù)乃稹?/p>
我明白了,潮聲即佛音,它是對世俗眾生的一種勸喻。
責(zé)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