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和絲綢之路合奏團”的亞洲之旅已經(jīng)開始,這位“絲綢之路”上的新客,再次將他的跨界之作帶到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教授朱亦兵曾經(jīng)與馬友友有過合作,他認為,馬友友的嘗試是將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用現(xiàn)代人的方式加以傳承。“他們帶來的這種藝術沒有拿我們當陌生人看,不會讓我們?nèi)氩涣碎T?!?/p>
《投資者報》:你曾在歐洲頂級的巴塞爾交響樂團擔任過首席大提琴15年,期間和馬友友有過合作嗎?對他作何評價?
朱亦兵:有過一些合作,但不多。我的法國老師29年前就告訴我拉琴和做音樂不是一回事。一個人如果只是演奏技巧嫻熟,只能說他是拉琴的;馬友友已經(jīng)超越了器樂演奏,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進入到了一個自由情感的空間,稱得上是“大藝術家”。
馬友友從小沒有生活在我們這個體制里,他成長的社會和環(huán)境,鼓勵人發(fā)展獨立思維空間。西方有句話說,藝術是上天給予人類的珍貴禮物,它培養(yǎng)了人的情感和思維的獨立。情感的飛躍需要足夠自由的土壤。
《投資者報》:你的意思是馬友友如果在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中長大,就成不了現(xiàn)在的馬友友?
朱亦兵:馬友友跟我們其實并沒有關系。他是友友·馬,他是美國人。只不過他長了一張讓我們有親切感的臉,但他不是我們,跟我們不一樣。為什么說文化、人心、內(nèi)在、本真比外表重要?姓氏可以是中國字,長相可以是中國人,但真正的區(qū)別在內(nèi)心。
《投資者報》:之前聽過絲綢之路合奏團的演奏嗎?印象如何?
朱亦兵:聽過一次,說老實話,印象不是很深,但記住了幾個感覺,用三個詞概括:“歡樂”、“舒暢”、“生活”。他們的這種形式要是還原到古代,就是一群腦袋上圍著大毛巾的商人,燒著篝火,拿著樂器,有點自娛自樂。藝術的本真就是用來感悟自我,在情感、思維的空間里天馬行空一把,然后把內(nèi)心的感動、碰撞、感慨、激情和別人共享。藝術本身是一種情感共享。馬友友和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團隊,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他們的本真。
《投資者報》:在馬友友和他的絲綢之路項目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來自東方,但最終都還是遵循西方的文化邏輯,怎么看這種現(xiàn)象?
朱亦兵:中國文化的積累和淵源是現(xiàn)存的任何文化主體不能相比的。我們的問題就在于想法很多,但是能讓別人感受到什么?我說的是“感受”,而不是“知道”。馬友友他們就是嘗試將古老的文化,用現(xiàn)代人的方式去傳承。他們帶來的這種藝術沒有拿我們當陌生人看,不會讓我們?nèi)氩涣碎T。
馬友友和他的團隊的藝術感染力,給我們帶來的宏觀思維方式和藝術共享方式的沖擊,遠比他拉了什么曲子,他的調(diào)高還是低,曲子長還是短有意義得多。就像去曬太陽、聽風、看山、賞水一樣,用這種態(tài)度去聽音樂,不過多地去想其它,是他們創(chuàng)作音樂的初衷,不想把什么人都拒之于門外。藝術、音樂本來就是人類發(fā)明的“情感酒精”。我們常說“酒后吐真言”,好的音樂也一樣,它會讓我們走得更近一點,共享一些認為是美的東西。
《投資者報》:我們可以從馬友友和他的團隊身上學到什么?
朱亦兵:現(xiàn)在國內(nèi)只想把什么都做大,其實馬友友的團隊也沒有很大。但是他的藝術構(gòu)思、情感的出發(fā)點就是感動自我,感動世界,感動了自我就能感動世界。我們都是去模仿,模仿來的其實大家不喜歡。只有真的,才有價值。馬友友的音樂是本真的,我們被本真感動。
我不是特別明白,像馬友友,他的藝術形式、創(chuàng)作意識,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如果我們只是沖著他的大名,抱著崇拜、景仰的心態(tài),反而感受不到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真所在。
他來中國演出,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事情。藝術不應高高在上,好的藝術家希望實現(xiàn)藝術面前人人平等,使演奏者和觀眾都成為主角。好的音樂、好的藝術是讓我們感悟自我的存在。馬友友的音樂就是在做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