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投資者報》在北京大學專訪了親身參與北京市居住證制度調(diào)研的著名人口經(jīng)濟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陸教授透露,未來出臺的北京市居住證將會涉及住房、購車、社保甚至子女教育等熱點,但短期內(nèi),居住證還會與戶籍人口有所區(qū)別。
《投資者報》:你曾親身參與過北京市居住證的調(diào)研工作,目前北京居住證制度改革的進展如何?
陸杰華:目前還是在討論該提供什么樣的服務(wù),大的方向應(yīng)該是增加公共服務(wù)功能,比如第一個就是社會保障這塊,比如子女教育,尤其是高考怎么放開,比如購房,第一套購房,現(xiàn)在我們的購房主要是面對戶籍人口,外來人口怎么放開可能會在居住證里會涉及到。還有一個很重要,外來人口經(jīng)過多少年,可以獲得北京的戶口,這個可能是居住證里比較有突破性的變化。盡管可能制度出來后短期來說,受益的人群可能不會太多,但至少給流動人口一個希望,他能夠得到城市的承認,能夠得到應(yīng)有的待遇。
《投資者報》:據(jù)我們了解,北京市最早于2007年就提出要調(diào)研出臺居住證制度,但是近5年過去了居住證制度還是沒能出臺,為什么?
陸杰華:其實,這兩年居住證為什么沒出臺,主要難度就在這一塊,社保、子女教育(主要是高考),包括住房,包括購買汽車,這幾個都是難度比較大的。我覺得不管是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出臺,它都可能要涉及這些方面,它不會具體到哪個方面,但是會有相應(yīng)的漸進的門檻使這些人逐步達到與戶籍人口一樣的福利待遇。
《投資者報》:可否通過居住證制度,放寬對于長期在北京工作的住房剛需群體的限制?
陸杰華:這個肯定會在居住證里有所體現(xiàn),但是不會是一個大學生畢業(yè)就直接享受買房、租房的待遇,它肯定會有一個時間的積累,這個就會和戶籍人口有一些差別。通過這個居住證,要縮小這個差別,首先它要打破這個差別,就是不能讓這個制度鴻溝越來越大,逐步縮小。但短期內(nèi),居住證可能達不到大家期望的要求。長期來看,居住證應(yīng)該是面對所有人的,不應(yīng)該分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就是所有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人都應(yīng)該有北京的居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