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英對比,尤其是在文化和語言理解與表達方面,在翻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語篇翻譯為例,從不同的角度對譯文做一個綜合性的分析。漢語多使用意合的寫作形式,英語則有一套完整的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比較嚴謹,這一點可以從句子成分、語序等方面能夠看出。因此,英語重形合。另外,英漢對比還涉及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比如說兩者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表達習慣的差異,思維方式上的不同,等等。筆者將通過以下語篇做詳細論述。
關(guān)鍵詞:漢英對比;語言理解與表達;形合;意合;語序
作者簡介:于鋮(1988-),男,山東泰安人,山東省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翻譯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李現(xiàn)勇(1982-),男,山東莘縣人,山東省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134-02
一、引言
語篇是完整的話語表達,通常由多個句子組成。語篇里的句子不是隨意堆放,而是要求語義上要連貫,結(jié)構(gòu)上還要銜接有序。翻譯就目標語讀者理解一個原本不是為他們而制作的語篇,所以對語篇的理解和不同角度上的分析直接關(guān)系到譯文的質(zhì)量。(秦洪武,王克菲,2010:185)因此,對于語篇結(jié)構(gòu)的全面了解,是譯好原文的前提。
下面筆者就通過一段練過的語篇翻譯,來對英漢對比進行分析。
二、結(jié)合語篇翻譯探究英漢翻譯對比
原文:大自然對人的恩賜,無論貧富,一律平等。所以人們對于大自然,全都一致并深深地依賴著。尤其是在鄉(xiāng)間,上千年以來人們一直以不變的方式生活著。種植莊稼和葡萄,釀酒和飲酒,喂牛和擠奶,除草和摘花;在周末去教堂祈禱和做禮拜,在節(jié)日到廣場拉琴、跳舞和唱歌;往日的田園依舊是今日的溫馨家園。
譯文:Equal are the same gifts given by Nature to all human beings, whether they are wealthy or impoverished. Therefore, all human beings have become attached to Nature unanimously and deeply.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country areas where styles of people’s life have remained as usual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lanting crops and grapes, brewing and drinking wines, feeding cows to milk, weeding the gardens to grow flowers, going to churches for prayers and attending other religious services on weekends, playing the premiere, dancing and singing on squares during festival times. The fields in former times are still their homes nowadays where glowing with human warmth.
1、形合與意合
漢語重整體思維,重意合,在表述上注重主體意識,重形象,習慣于順序思維;英語重個性思維,重形合,在表述上不偏重主體意識,善于抽象表述,習慣于順序、逆式、混合式思維。(劉宓慶,2006:485-486)因此,在翻譯時要盡量擺脫自己母語的干擾,學會用譯入語的語言形式表達。
例如:本段語篇的第一句話“大自然對人的恩賜,無論貧富,一律平等”為例,這是典型的漢語寫作手法,首先說大自然對人有恩賜,最后才強調(diào)“平等”這個關(guān)鍵詞。漢語句式較為簡單,多分為小句或短句。筆者的翻譯是“Equal are the same gifts given by Nature to all human beings, whether they are wealthy or impoverished.”筆者根據(jù)英語的表達習慣,首先體現(xiàn)原句的關(guān)鍵點“平等”二字,因此將“equal”置于句首。此外,“whether…or…”是英語中的固定搭配,這體現(xiàn)了英語重形合的一面。因此,筆者采用了以上的翻譯方法。類似的翻譯還有許多,舉兩例說明如下:
例一:There are many wonderful stories to tell about the places I visited and the people I met.
譯文:我訪問了一些地方,也遇到了一些人。要談起來,奇妙的事兒可多了。
例二:選我參加會議,我感到很光榮。
譯文:I regard it as an honor that I am chosen to attend the meeting.
綜上所述,英語和漢語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漢語一般先強調(diào)做了什么,或是陳述事實,最后點出主題;而英語一般先陳述出句子的主題。例如上面的句子,譯文的順序與原文的不一致,翻譯時,將“選我參加會議”放在后面,英語一般以主語開頭。因此,漢語重視意合,英語有其嚴格的句式結(jié)構(gòu),重形合。
2、漢語理解與英語表達
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一段文字還沒有完全理解其意思就開始翻譯,導致譯文和原文信息不符。因此,在漢譯英的過程中,一定要首先理解漢語的意思和內(nèi)涵,考慮到一些傳統(tǒng)習俗、歷史背景,選擇合適的英語詞句進行翻譯。例如,上述語篇中出現(xiàn)了“在節(jié)日到廣場拉琴、跳舞和唱歌”,這里的“拉琴”一詞看似簡單,但翻譯成“play the violin”不妥,因為通過分析可知,這里的“拉琴”是指“二胡”或是“胡琴”,因此要用對應的樂器名翻譯,所以譯為“playing the premiere”。
從整體來看,這段語篇的難點就是“種植莊稼和葡萄,釀酒和飲酒……往日的田園依舊是今日的溫馨家園”這一部分。說這一段漢語文字是難點,是因為它是一個復句,分句多;用漢語這樣描寫能增加文章的美感,但用英語表達復合句就沒有那么簡單,因為這幾個短句沒有明顯的主語,如果硬套形式就會使譯文失去效果,造成翻譯腔。依據(jù)邢福義的分類標準,作為漢語篇章中頻繁出現(xiàn)的句式,復句根據(jù)其內(nèi)部小句間的語義關(guān)系可分為因果、并列和轉(zhuǎn)折類復句,但要注意,漢語的復句與英語的復合句不能簡單地對應。(邢福義,1991:358)因此,筆者采用了動名詞做主語的形式,使各分句形式一致。故譯為“Planting crops and grapes, brewing and drinking wines, feeding cows to milk, weeding the gardens to grow flower, going to churches for prayers and attending other religious services on weekends, playing the premiere, dancing and singing on squares during festival times”.
筆者使用了“planting”,“brewing and drinking”,“feeding”,“weeding”,“going”和“attending”這樣的動名詞,能較好地解決翻譯過程中的難題。這充分反映出理解好原文是提高翻譯質(zhì)量的重要基礎;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同樣十分重要,這牽扯到譯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3、漢英在語序上的比較
漢語在安排句子成分是,傾向于從大到小、從上到下、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從背景到前景的排列順序;英語恰好與漢語相反,但沒有漢語那么有規(guī)律,所以在英漢互譯時要注意到這一差異。(戴昭銘,1996)這次翻譯的文字中有這樣一句話,“所以人們對于大自然,全都一致并深深地依賴著。尤其是在鄉(xiāng)間,上千年以來人們一直以不變的方式生活著”,這句話明顯的是從大到小的語序進行排列,先說“人們對于大自然全都一致并深深地依賴著”,而后再指出“尤其是在鄉(xiāng)間”這個特例。按照英語的表達習慣,敘事往往是由小及大,而且時間狀語長放在句子的結(jié)尾部分,所以譯為“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country areas where styles of people’s life have remained as usual for thousands of years.”在這一句話中,漢語表達中的“尤其是在鄉(xiāng)間”位置前移,譯為“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country areas”,而“上千年以來”則置于句尾,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和英語在語序、時間狀語位置分配上的不同之處。
三、結(jié)語
本篇文章根據(jù)做過的一篇練習,從形合與意合、漢語理解和英語表達和漢英句子語序方面對漢英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進行了探究,漢語和英語在語序上也存在較大差異。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綜合分析兩種語言的異同,選擇適當?shù)姆g方法。只有如此,我們的翻譯水平和譯文質(zhì)量才能進步和提高。
參考文獻:
[1]、秦洪武,王克菲. 英漢對比與翻譯[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2:185.
[2]、劉宓慶. 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2006: 485-486.
[3]、邢福義. 現(xiàn)代漢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58.
[4]、戴昭銘. 文化語言學導論[M].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