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古典小說是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近代以來,不斷有譯者將中國的古典小說翻譯成其他語言而流傳于世界各地。隨著譯著的逐漸增多,對其研究也日益深入。本文以沙博理的《水滸傳》譯本為例,著重從文化角度分析中國古典小說英譯本中的字與詞的文化意義上的必然損失。
關(guān)鍵詞:古典小說;翻譯;文化;損失
作者簡介:曹振江,出生年月:1986年1月,性別:男,籍貫:陜西省米脂縣,學(xué)歷:碩士,研究方向:翻譯與翻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124-01
(一)引言
中國的四大古典小說由于其各自的思想內(nèi)涵,表現(xiàn)手法,寫作手段等特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以《紅樓夢》為例,僅在1958年之前就有6種《紅樓夢》的英譯本。目前國內(nèi)學(xué)者研究則較多的集中在霍克斯的譯本及楊憲益的譯本。對于另外一本古典名著:《水滸傳》的翻譯,早期僅限于節(jié)選的譯文,一直到上個世紀(jì)二十年代末,賽珍珠第一個將《水滸傳》前七十回完整翻譯成英文并在美國出版,一時在西方讀者中引起很大的反響,其譯本至今經(jīng)久不衰。之后在三十年代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了由杰克遜翻譯的《水滸傳》七十回版本。由于賽氏的譯本主要采取直譯翻譯策略,而杰克遜的譯文歸化的過于嚴(yán)重,并且兩位譯者僅有七十回,鑒于此,沙博理采取了比較中庸的翻譯策略,與上個世紀(jì)七十年開始著手翻譯《水滸傳》。在1980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其一百回的譯本。自出版以來,亦受到不少好評。作者在對譯作與原作比較之后,發(fā)現(xiàn)原作中的一些文化意義有所損失,本文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以沙博理的《水滸傳》譯本為例,探討并分析了譯文中文化意思的必然損失。
(二)文化意義的損失
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其獨(dú)特的文化。中華民族五千的連綿不斷的光輝歷史更是蘊(yùn)含了豐厚的文化。而文化的含義有是如此廣泛,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將從字與詞兩個層次的翻譯來分析漢英小說翻譯的文化意義的必然損失。
1、漢字的出現(xiàn)及演變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歷程。從最初的金文,到秦朝的小篆,至后來的隸書楷書行書,新中國成立后又對漢字進(jìn)行了簡化,由繁體字變?yōu)楹喕?。無論哪種字體,總體來說,漢字的造字的邏輯思維可歸納為以下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下面從象形字和形聲字方面舉例佐證。
1.1、象形,許慎對其的解釋為:“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p>
這一古文解釋今人讀起來仍然佶屈聱牙,晦澀難懂。其主旨意思為象形字就是按照事物的樣子,臨摹出來。例如日月兩字就是象形字。
以《水滸傳》中“面”字為例,其中楊志的綽號為“青面獸”。沙博理譯為“Blue-Faced Beast”。“面”字,在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顏前也。從首,象人面形。”這一釋義是從方位來闡述的,即面在雙目之下,兩頰之間。這樣,今人從“面”字中看出古人造字的智慧。當(dāng)翻譯為英文“face”時,那就只是幾個字母的組合,完全沒了漢字的古韻在其中。
1.2、許慎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其意為形聲字即用一個字或偏旁來表示事物的名,另一個字或偏旁來表示該字的讀音。如江河兩字即使如此。
以形聲字“錢”字為例。它的繁體字為“錢”?!墩f文解字》中說錢“從金,戈聲”。意即錢為金屬制品?!案辍睘槠渎?。但是錢字的有半部分為兩戈相疊加,寓意何在呢?原來在古人看來,錢容易招致戰(zhàn)爭,所以兩個“戈”合在一起就是相互打斗,進(jìn)一步引申為戰(zhàn)爭。所以,錢財(cái)容易招致戰(zhàn)爭。古人如此,今人亦然。美國在世界各地的用兵即為例證。
《水滸傳》第十二回中有:“你要買,將錢來!”一句,沙博理的譯文為:“If you want to buy it, where’s you money”??梢钥闯?,“錢”一字被翻譯為“money”。在兩種語際之間轉(zhuǎn)換過之后,錢字就只剩下銅臭味了。
再以漢語中“娶”字為例,《說文解字》釋:“娶,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币鉃椤叭ⅰ奔慈∨?,聲從取字的讀音。這體現(xiàn)出古人娶妻是把一家的女性取至另一家,而非平等的男女雙方的結(jié)婚?!端疂G傳》第十五回中有云:“阮小五,阮小七都不曾婚娶?!鄙巢├砣⒆g為“married”。這一詞在漢語中除指娶以外,還指“嫁”。娶從男方而言,嫁則指女方之家。但英語中“married”更多的趨向于指男女雙方的平等的婚姻。而漢語中則明顯的體現(xiàn)在男方為主,女方從之的意味。所以一個英語單詞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
2、《水滸傳》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所包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背景自然不言而喻。這對于翻譯而言,又無異于一條攔路虎,譯者駕馭之難度,可想而知。
2.1、在《水滸傳》第一回當(dāng)中,洪太尉放走 “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所謂“天罡星”實(shí)質(zhì)即北斗星,而“地煞星”則為原作者所杜撰,僅為與“天罡星”對應(yīng)。而北斗星在蒼穹之中也僅此一顆。古文中三十六“天罡星”一般是指道教意義上的三十六守護(hù)神。每一顆星對應(yīng)一位天神。所以“天罡星”背后所蘊(yùn)含的是道家的教義。因此,從文化內(nèi)涵層面上來講,這是中國所特有。沙博理將“天罡星”與“地煞星”分別翻譯為“stars of Heavenly spirits”與“stars of Earthly Fiends”。這一對文化詞的翻譯,從對稱角度來說,符合漢語的特色。但是文化意義卻是缺失,這在于西方文化對應(yīng)的缺失。再者,“天罡星”與“地煞星”僅為一百零八將的總稱,并不意指梁山好漢的“煞”。但是“Fiends”一詞確包含了很強(qiáng)的負(fù)面意義。這就易使西方讀者對書中主人公的形象產(chǎn)生誤判。
2.2、《水滸傳》第七回標(biāo)題為:“花和尚倒拔垂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對于“白虎堂”的翻譯,沙博理采用直譯加意譯的策略將其譯為“White Tiger Inner Sanctum”?!鞍谆⑻谩痹Q為“白虎節(jié)堂”,因古來以來講究“左青龍,右白虎”,“節(jié)”為軍權(quán)的一種象征,而“堂”在右,所以名之曰“白虎堂”。其實(shí)際功能則為軍事服務(wù)的。所以,漢語中此名即道出了它的方位,有指明了它的用途。但在英文翻譯中,這兩層意思卻完全遺失殆盡,完全沒了影跡。
(三)結(jié)語
在中西方文化不斷交流當(dāng)中,如何更好地把優(yōu)秀的中國的名著通過翻譯介紹給西方讀者,從而達(dá)到國家所提倡的“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目的。很是值得翻譯家以及翻譯理論家商榷。
參考文獻(xiàn)
[1]、孫建成:《水滸傳英譯的語言與文化》,南京: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8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史研究》,浙江: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6
[3]、唐艷芳:賽珍珠《水滸傳》翻譯研究----后殖民理論的視角,博士論文,2009
[4]、文軍,羅張:國內(nèi)《水滸傳》英譯研究三十年,《民族翻譯》2011年第Ⅰ期
[5]、吳世昌:《書目甲·紅樓夢的西文譯本及論著》,見吳世昌:《吳世昌全集第七卷·紅樓夢探源》,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6]、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7]、Sideny Shapiro: Outlaws of the Marsh,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