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一次班會上做了一個游戲。
事先老師告訴我們,她準備組織一場名為“讓紙條行走”的趣味比賽,就是同學用一張空白紙,發(fā)揮想象,寫上字或作上畫,再以編號而不署名的方式讓它在其他同學中間自由傳遞,最后看哪張紙條傳遞的范圍最廣、時間最長。
大家苦思冥想了三天,有人寫了一條最好的格言,他想這則格言一定會打動所有的人;有人寫了一則最動聽的故事;還有人則畫了一幅畫,心想這幅作品一定是最有意義的;有人找了一則笑話,認為這肯定會讓大家開懷大笑,從而傳下去。
到了上交作品的時間,大家都信心滿滿地交給了老師。老師發(fā)現(xiàn)大家都動了腦筋,發(fā)揮了才智。但有一位女同學的作品,竟然就是原封不動的一張白紙。我忍不住調侃:“你是想以白紙來碰運氣嗎?”可是她卻攤開白紙,下方有一行小字:懇請您以自己的名義在上面添上一筆,再傳遞給下一位同學。她認真地說:“你可別小看這句話,它能幫我奪取冠軍。”
同學們都笑話她,心想要是憑一行小字就能奪冠,那也太輕巧了!
老師收上去后,便發(fā)給大家,人手一張,開始傳遞。一切都在同學中悄悄地進行,沒有同學知道自己的作品流傳到誰手中,也不知道它是否在某個同學那里就中止。直到過了半個月,老師終于回收到一幅作品,是編號對應那位“白紙”的她,而原本的白紙也已被畫上了一只巨大的黑鳥。老師再也沒有收到其他作品,那位女同學難以抑制喜悅之情。老師最后宣布,她的作品傳過50位同學之手,已穩(wěn)獲第一名。
行走得最遠的紙條,竟然除了一句懇求外再無其他,這怎么可能?大家想不通自己精心設計制作的作品居然敗在一張白紙上,于是向老師抱不平,責問其原因。老師毫不忌諱地說:“如果你是傳遞紙條的同學,在他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之間,你會選擇盡力地去傳遞哪個?顯然是后者。其實我們做事不成功,往往不是因為想得太少或干得太少,而是過多地以自己的立場去想、去干,忽略了他人的心理和感受呀!”
紙條是這樣,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你能在心底忘記自己,盡可能多地吸納他人有益的意見,自然就會比常人走得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