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學了幾個月中文的外國人都會成為一個民間詞源學家。他們會說:看看吧,漢字“好”是由“女”和“子”組成的!中國必定是一個家族制的社會。
然而,那些學了幾年中文的人就會放棄這種想法了。漢字的演化紛繁復雜,是歷史不斷的沉淀演變來的。即使是中國的學者所能解釋的那些詞源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但是語言會告訴我們一些事,就像我前幾年在翻譯一本有關貪污腐敗的小說中碰到一個漢字,這個字出現于書中對于權力和權力的使用者重點討論之時。這個字就是“管”,發(fā)guǎn,第三聲。原本是“管道”或“長笛”的意思——輕巧的頭部是竹基,下面是竹管——“管”隨后衍生為動詞,意思是“管理”,“負責”。
如果要讓我用一個字來形容中國社會,那就是“管”。
有權力的地方就有“管”。除它的本意“負責”外,還有“管轄”,“管理”,“管制”(警察實行禁令的委婉說法)和“管家”。 當你想解決什么問題時,你首先要問:“這歸誰管?”就像打撲克時國王壓過皇后一樣,真正管事的人才有說話權。
一個對于中國權力普遍的誤解是極權主義——蠻不講理,看不到人和程序化。這些現象當然存在,與中國政權的交涉通常都離不開“管”這個字:家長式的,說教式的以及個人式的“管”。有時你可以和政府討價還價或者抱怨。典型的例子是在帝王統(tǒng)治時期,皇帝聽農民訴苦并且承諾會親自解決這些問題。
傳統(tǒng)的儒家觀點認為,國家的權力關系也反映在家庭中;“管”在家里和國家中出現的頻率一樣多。優(yōu)柔寡斷的父母通常管不了叛逆的孩子。過不了幾年這些孩子就會像叛逆的青少年般大喊:“別管我?!痹龠^不久,這些已經長大的孩子又會重新盡孝。
除了顯而易見的意思外,“管”還出現在日常對話中。比如,你可以對好事者說:“別管閑事”。 “管”這個詞還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比如“不管”。當你想洗手不干時就可以說:“我不管了?!?/p>
成龍在2009年曾說過“中國人需要被管著”。這話聽起來就有些別扭,因為他說了“管”而不是“控制”之類的詞。他不是在維護政權,而是在暗示中國人不知道什么是對自己好的,他們需要別人告訴自己怎么做。或許這只是一個有點令人不快的評論,但這其中的差別還是值得考究的。
我們來比較一下 “管”和“治”(這個更類似于“規(guī)則”的意思)。中國常常有關于“法治”和“人治”的爭論,官方也有“自治區(qū)”和“處治”的說法。在城市安全問題中“治”和“管”有明顯的高低區(qū)別,有維護治安的警察,也有毆打流動攤販的城管。
“管”和它的其他詞組都顯示出一種對于社會無人管理的焦慮。“沒有人管”這句話常以一種失望甚至是驚恐的語氣說出來。不僅僅是成龍認為中國社會需要監(jiān)管。中國人普遍的心態(tài)是,什么事都應該有人來管。
(本文作者為職業(yè)翻譯。譯:和風早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