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擁有唐宋至明清的古代佛教石窟造像藝術,這些石窟造像分布在疊彩山、西山、伏波山等處。我們一行人前去桂林進行實地考察,調查研究這里的石窟造像藝術。
第一天,我隨考察團前往疊彩山。疊彩山舊名桂山,在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的漓江西岸。中午時分,我們到達了山腰的風洞。風洞,原是一條地下古河道,兩頭大,中間小,由于所處地勢高,形成對流,兩端過風的斷面大,中間小,風速增大,壓強減小,風不斷補充,因此一年四季勁風不停。
我們進了風洞,迎面吹來的徐徐涼風,減了不少疲憊。一塊去的考察人員笑道:“瞧,風洞既是風的世界,又是文物寶庫呢?!蔽曳叛鬯耐@洞中真是文物古跡薈萃,摩崖石窟造像云集,后來數(shù)下來,有唐、宋摩崖佛像24龕90尊,表現(xiàn)的主要是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及他們的脅侍菩薩、脅侍弟子。其中第015號龕毗盧遮那佛像,大家都認為是刻得最精美的。經(jīng)過對比研究,風洞的石窟造像多為宋代所刻,寬袍大袖、穿著保守;少量是唐刻,蜂腰裸臂、衣著開放。帶有鮮明的地方風格,與“唐肥宋瘦”的北方造像特點不盡相符。
離開疊彩山后,一行人又馬不停蹄的趕往西山。我們對西山觀音峰的李實所造佛像,早有耳聞,去之前,大家就在上山路上談它會帶來怎樣的驚喜呢?李實,是隋朝太師太保申明公李穆的孫子。李實的生平,史料中無籍可查,從《造像記》中知其當時是昭州(今廣西平樂縣)司馬,但他捐資的造像,卻是桂林史冊記載中年代最早的、刻有造像記的摩崖造像。
見到李實所捐造的毗盧舍那佛時,遠比想象更震撼我們考察人員的內心。這尊坐高1.2米的佛像,豐面高髻,兩耳垂肩,微露笑容,表情寧靜含蓄,親切溫和。他身著輕薄貼體袈裟,衣襟斜披,袒露出右肩右胸,寬肩細腰,肌肉結實勻稱。佛雙足結跏趺坐于金剛座上,身后雕刻蓮瓣形背光圖案。兩旁脅侍菩薩,頭戴花冠,身披輕帛斜至腹部,上身裸露,雙手合十,側身向佛,端坐于蓮梗朵上。這組雕像刻工精美,風格獨特,有著早期佛像裸露上身的特點,這種風格與印度菩提伽野大覺塔的佛像相似。
大家對西山的石窟造像做了一一記錄后,已經(jīng)夜晚來臨了,雖然身體已經(jīng)困乏不堪了,但是那股高興勁卻越發(fā)的高漲了?;貋淼穆飞?,興致勃勃的聊著今天才見到的石窟造像,探討它們分屬哪一時期的藝術風格。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向伏波山出發(fā)。伏波山在桂林市區(qū)東北,孤峰突起,西枕陸地,東臨漓江,有遏波伏瀾之勢,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漢朝伏波將軍馬援祠而得名。
根據(jù)史料記載,唐宣宗再興佛教后,伏波山成為桂林石窟造像最為集中的地方,共有造像36龕239尊,大多數(shù)是晚唐時期的作品,主要在還珠洞和千佛巖。進到還珠洞,里面有釋迦牟尼佛的旃檀佛像,華嚴三圣及西方三圣像,這些石窟造像面容慈祥,身材高挑,體態(tài)適宜,袈裟輕薄,線條流暢,已漸露漢人之相。
抵達千佛巖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石窟造像十分多,總體比較粗糙,有的甚至尚未完成,但其中也有不少做工精湛的。在臨江的崖壁上,有龕觀音菩薩淺雕造像,像高1.85米,頭戴繁密花簪和寶珠花冠,正中有一小化佛,冠旁的寶繒下垂至肩向外飄揚。菩薩面形長圓,神態(tài)和善,鼻梁較高,眉如細柳,櫻桃小口,頭后有兩重火焰形頭光。細頸蜂腰,胸腹平坦,四肢修長,裸臂,戴項飾、臂釧及珠狀手鐲。右手下垂提凈瓶,左手略舉系衣帶、帔巾,薄紗透體,衣褶流暢,身披瓔珞寶珠,腰束羅裙,衣帶飄舉。兩足豐圓外展,亭立于蓮瓣基座上。整龕造像,刀法細膩嫻熟,形象優(yōu)美,輕盈瀟灑,給人以一種婀娜多姿的美感。
忽然有人大聲嚷嚷,呼我快過去看。待我走進,發(fā)現(xiàn)造像旁有一行字,我心中暗喜,蹲下身細瞧,上書“桂管監(jiān)軍使、賜緋魚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鐫”。一行書法端莊逸秀的小字,足以確定此造像的雕刻時間,難怪同行考察人員那么高興的喚我。
數(shù)天的實地考察,我們得到了廣西桂林石窟造像寶貴的一手資料,疊彩山石刻造像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人物造型雕刻較粗糙,特別是臉型瘦削、且神情憂郁;伏波山石刻造像身材清秀、人物面容慈祥、袈裟輕薄、線條流暢,多為晚唐風格;西山石窟造像多采用薄雕與陽文線刻技法,線條活潑明快,是中唐以前的作品。
總的來說,石窟造像隨著漢末佛教的傳入,在魏晉、唐宋、元明清都有著不同的時代造型特征。而廣西桂林石刻造像在大的時代審美特征基礎上又有著自身的特點,在中國宗教美術史上別具特色。這無疑也為桂林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注入了濃郁的人文色彩。
自然山水與石窟造像藝術相互輝映,折射出來的桂林,不就是一顆南國明珠嗎?
《抱小孩的苗族婦女》美國著名畫家達麗·希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