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博物館坐落在風(fēng)光秀麗的古青州城西北角,具有悠久的歷史。遠(yuǎn)看博物館,主體為一仿古建筑群。分單檐式、重檐式、歇山式,四圍合抱,回廊相連;廳廊以金色、綠色琉璃瓦覆頂,檐牙高挑,金碧輝煌,烘托出濃郁的傳統(tǒng)色彩和歷史氛圍!館藏文物近四萬余件,三級以上文物近2000余件,另外,龍興寺佛教造像400余件尚未定級。
龍興寺佛教造像分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巖、陶、鐵、木、泥塑七種質(zhì)地,包括佛、菩薩、力士、供養(yǎng)人、羅漢、飛天等幾種類型,以高浮雕的背屏式造像和單體圓雕造像為主,造像上的貼金彩繪保存完好。最早有紀(jì)年者為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最晚為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其間跨越近500年的歷史。但絕大多數(shù)造像集中在北魏晚期到北齊時期。因其品種之全,雕刻之精,貼金彩繪保存之好,跨越時間之長,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及中國20世紀(jì)百項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被譽為是新中國建國以來佛教考古史上的奇跡,引起了國內(nèi)外的轟動。站在這一尊尊造像前,讓人沉醉于東方造像藝術(shù)的神韻。
圖為山東青州博物館館藏的龍興寺出土的貼金彩繪石雕佛菩薩三尊像。時代:東魏(534-550年),殘高:134厘米。高浮雕背屏式三尊像,石灰石質(zhì),主尊螺發(fā)高髻,面相清瘦,杏眼長目,呈微笑狀。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手施無畏、與愿印。二脅侍戴寶冠,飾項圈、復(fù)雜的瓔珞、帔帛,下身著百褶長裙,褶皺采用對稱處理手法。三像均跣足立于雙龍托起的蓮臺上。彩繪為多層,從疊壓關(guān)系上得知,該造像在后世經(jīng)過多次施色。造像背屏上部殘留坐姿化佛兩尊。
此為山東青州博物館館藏的龍興寺出土的東魏,背屏式佛菩薩三尊造像主尊像。
圖為山東青州博物館館藏的龍興寺出土的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時代:北齊(550-577年)通高:115厘米
圖為山東青州博物館館藏的龍興寺出土的貼金彩繪石雕佛菩薩立像。時代:北齊-隋(550-618年)
通高:165厘米
圖為山東青州博物館館藏的龍興寺出土的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時代:北齊(550-577年)
通高:139厘米
圖為山東青州博物館館藏的龍興寺出土的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時代:北齊(550-577年)通高:151厘米圓雕,石灰石質(zhì)。面相圓潤,雙目低垂,表情沉靜。螺發(fā)細(xì)密,肉髻圓凸。腦后圓形頭光殘,剩余部分有浮雕蓮瓣、線刻加彩繪的同心圓、四身淺浮雕的化佛組成。身著通肩袈裟,上飾彩繪田相。跣足而立。
圖為山東青州博物館館藏的龍興寺出土的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時代:北齊(550-577年)
通高:162厘米
圓雕,石灰石質(zhì)。螺發(fā),肉髻低平,寬額方頤。身著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袈裟輕薄貼體,衣紋簡潔流暢,上施田相彩繪。佛體態(tài)豐碩健美,左手施與愿印。
圖為山東青州博物館館藏的龍興寺出土的貼金彩繪石雕左脅侍菩薩像。
時代:東魏(534-550年)
殘高:36厘米
高浮雕造像,石灰石質(zhì)。為一鋪三身背屏式造像的左脅侍菩薩。面含微笑,丹鳳目。額前長發(fā)梳成五個圓形,腦后長發(fā)分成兩條發(fā)辮沿雙肩垂至上臂,并在雙肩部各飾一圓形物。頸佩貼金項圈,飾復(fù)雜的瓔珞,身著天衣,飾浮雕蓮花的頭光。
旅游小貼士
青州博物館坐落在風(fēng)光秀麗的古青州城西北角,雄踞洋溪湖東岸。西與范公亭公園毗鄰,東接古色古香的范公亭東路,北鄰南陽河,又可遠(yuǎn)眺“云門仙境”、“駝嶺千尋”,占地40畝,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陳列面積達(dá)7000平方米。
交通路線:青州市內(nèi)乘坐3、22、23路車,博物館站下車即到
參觀時間:每周一至周日。冬季(11月至次年4月)8:30-17:00(16:30停止發(fā)票),夏季(5月至10月)8:30-17:30(17:00停止發(fā)票)。
門票:每天限量限時發(fā)放免費參觀券1000張,發(fā)完為止。
電話:0536-326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