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武漢K11藝術村“記憶存在于身體之外”當代藝術聯展開幕。
此次展覽展出了10位國內外藝術家的優(yōu)秀作品,分別運用了多媒體影像、油畫、攝影、裝置等不同藝術形式,對“記憶”這個話題進行了多樣性的解讀。
記憶如何存在于身體之外?或者說一旦記憶脫離了肉體的憑依,它將以何種形式存在?通過展覽,我們能看到藝術家試圖對于個人創(chuàng)傷記憶,以及時間磨損后對于自我身份認同的影響,做出的深刻思考和質疑。
此次參展的藝術家們的作品,一方面將早期繪畫中作為圖像符號存在的物品實體化,大量運用現成品裝置的形式來制造某種對于記憶的不確定的表達,另一方面則將自己的記憶作為一個碎片嵌入整體的作品中去,從而形成一種微妙的對照關系。
記憶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其趣味在于它可以跨越個人、集體,科學、人文,嚴謹、浪漫,過去、未來之間,給每個參與者充分自由的想象余地。記憶與每個作為個體的人有關,但它往往會成為某種集體的認識與共識,而這種共識中的權威者,則被賦予了另一種更宏大的記述使命,可以簡單稱之為“歷史”。
比如展覽中一個裝置作品,只用麻袋將小人書打包而成,作者稱之為“被打包的記憶”,小人書帶來的歡樂回憶當然重要,但放在今時今日,又似乎成為了家里多余的舊物。如何處理自己的過去?記憶是否會成為一種負擔?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害怕遺忘的美好回憶。它們似乎不再對生活有絲毫幫助,但一旦真的遺忘,又舍不得,怕哪天突然想找回當初的畫面,不知從何追憶。
參展的藝術家,把這些自己記憶中最珍貴的部分抽象為藝術品,既是一場個人私密記憶的宣泄,也能引起相似記憶的共鳴。在這里,被喚醒的不止是記憶,還有那些險些被我們遺忘的,生命中的微小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