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租稿件的采訪過程中,我們和畫廊經營者、畫家以及買家一直在反復討論兩個問題,為什么武漢的畫廊這么少?畫廊的整個運作過程中,究竟誰在賺錢?沒有人能完整的回答這兩個問題,這兩場對話,只是管中窺豹,引發(fā)愛藝術人的更多思考。
《大武漢》×沈偉
(以下S代表沈偉,D代表《大武漢》雜志)
為什么武漢的畫廊那么少?
D:什么樣的城市才更容易孕育出畫廊,為什么武漢的畫廊那么少?
S:政治中心或者文化中心,永遠不會脫離這兩個點。前者有北京,后者有上海或者杭州一帶的城市。上海一帶有句古話“家中無書畫,必是俗人家”,畫廊的出現和一個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關系很大。至于畫廊的數量,有需求才能有畫廊的產生,否則漢雅軒來了武漢也是白搭。
D:你是說武漢買畫的人太少?
S:這只是一個原因。不過武漢買畫的人真不算多,愿意買別人的畫的藝術家就太少。過去中國老一輩畫家都會相互購買,西方的倫布朗也會出手買畫。武漢的話,冷軍是在認真的買。
D:那么公眾呢?
S:說起公眾的藝術意識,恐怕要推及到這個城市的藝術教育。現在的美院不是為了培養(yǎng)藝術家而存在,它的招生規(guī)模那么大,不可能只培養(yǎng)精英。它其實是在做藝術普及,即使以后你不會從事相關工作,也經歷了這個過程。但整個城市的人缺乏這種基礎藝術教育,所以他們沒法有買畫這個意識。武漢的有錢人很多,但愿意買畫的人太少。
D:公立藝術機構和畫廊各自的使命是?
S:他們共同構成一個生態(tài),任何孤立的畫廊存在都是不合理的。公立藝術機構需要和合作機構或者大公司財團,或者更小的私人機構來承擔,他們之間形成一種互補。一個城市中要有相抵觸的東西存在,不能只聽到一種聲音,但抵觸不意味著對立。私人畫廊在和畫家打交道的時候,不像官辦的那么冷冰冰,更有親和力。
D:就是說一個城市的畫廊應該越多越好?
S:沒錯。但畫廊之間不要同質競爭,每個畫廊周圍圍繞的藝術家最好沒有太多重合。不要一個畫家紅了,大家一哄而上。各種類型的畫廊都要有,公眾的選擇才更多。
D:基金會這種形式適合中國嗎?
S:它是一種西方的傳統(tǒng),一個人成功后回報社會,拿出60%的收入捐獻出來提供給藝術館或者博物館,像比爾蓋茨、哈默等。中國至少在幾十年內不會出現,目前沒有一個中國有錢人會做這種事。
D:什么樣的畫廊適合武漢?
S:至少有一種類型不大走得通。當代的后面要打個括號,指前衛(wèi)或者概念藝術。我認為這個路線不符合武漢,除非有強大的資金。武漢的機構要真正和公眾發(fā)生關系,必須要推廣,要是推廣不成,只能是自己跟自己玩。
D:畫廊在跟誰打交道嗎?
S:畫廊更多的是跟客戶打交道,70%的時間都花在客戶身上,10%的時間與畫家打交道,還有20%的時間干其他事情。他要清楚貨品的來源,要有更多的時間把藝術品經營出去。
D:畫廊對當地的藝術推動能起多大作用?
S:如果一個畫廊支持二、三個畫家,那么十個畫廊就可以支持二十到三十個畫家,藝術品就有了流通渠道,那他們的作品就能在武漢賣出去,畫家就不必卷著自己的畫作跑到北京上海去找買家。畫家在這個城市的生存就更好,整個城市的藝術氛圍也會好起來。
D:畫廊和拍賣行的關系是?
S:在國外,畫廊老板不會和拍賣行的人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大家會質疑。但在中國,畫廊的作用竟然被拍賣行取代了。拍賣會立即制造一個數字出來,甚至在中國的藝術市場中,拍賣做到了一個主導地位。他和畫廊、藏家、畫家的關系成了不能說的秘密。
《大武漢》×曾凡剛
(以下Z代表藝術空間老板曾凡剛,D代表《大武漢》雜志)
買家、畫廊、藝術家究竟誰更賺錢?
D:藝術品最難確定的是價格,連保險公司這樣的專業(yè)機構都很難估價。掛在畫廊里的畫,價格是怎么定出來的呢?
Z:藝術家本身有一個相應的市場價,他自己也會衡量和自己差不多量級的藝術家目前最新的成交價格。市場的情況他們很清楚,藝術家不會漫天要價的,那對他也是一個損害。他們會考慮一個讓人覺得有一點點貴但還是愿意掏錢買的價格,是最成功的。
D:有人說,畫廊是暴利,別人畫,它賺錢,而且傭金比例那么高?
Z:其實不是。我算給你聽,藝術家只是一個人、時間、顏料、畫布的成本;而畫廊則不同,租金、員工工資、做展覽、出畫冊、請批評家寫文章、維持各路人脈、各種稅金……加在一起,就算是按5對5分成,也只有20%左右的利潤。畫廊選擇一個名氣不算大的藝術家,為推廣他會花相當成本的,如果你只賣一張畫,是虧錢的,可能要賣10張畫才能賺。而且武漢的畫,多數是幾千、幾萬元一幅的作品,按照運營一家畫廊的年成本,按照賣一幅畫賺20%的利潤,一年得賣出幾百萬元的畫才夠保本。
D:那開畫廊不是賠錢的么?
Z:所以國內很多畫廊,會舉辦一些展覽,吸引企業(yè)贊助費,來補貼賣畫的不足。不過,厲害的畫廊老板,往往自己也是收藏家。依靠對藝術家潛力的判斷,早期低價收入一部分作品,后期漲價后出手,也是開畫廊的一大收入來源。不過,這個需要相當長的耐心守候,積壓資金很厲害。
D:哦,所以聽說國內不少成功畫廊的背后,老板另有產業(yè)支撐。
Z:畫廊培育一個畫壇新人,投入的金額也相當巨大,需要相當的財力。所以,畫廊和畫店還有一個區(qū)別:開一家畫店,不需要多少成本,左手進,右手出,賺個差價。而想開一家專業(yè)畫廊,則需要大筆的資金作為后盾,因為你要收藏畫作,培育藝術家……只要中國的經濟形勢一路向好,畫廊的堅守就是有意義的。
D:聽說武漢的畫是價格低谷,有人從武漢掃一批畫,然后去北京,用高價賣出去?
Z:武漢并非價格低谷啊,可能是指??捎龅揭恍┎恢哪贻p藝術家、價格不高的作品慢慢來做吧。像北京保利等一些大的拍賣公司,會不定期到武漢來找作品,然后拿到北京去拍賣,這種情況有。
D:武漢的藝術家會不會把好的作品放到北上廣去賣,差一些的作品放在本城賣?
Z:目前他們還沒有達到這樣一個高度,只有極少部分是這樣考慮的,重要的作品一定要放在一個最好的地方出售,他們首先考慮的是生存的問題。
D:眼下是入手藝術品的好時機嗎?
Z:藝術品和股票一樣,永遠有高峰和谷底,什么時候最該買呢?從當代藝術品成交記錄數據來看,2011年上半年形勢比較好,下半年有些變化,為2012年的藝術品市場帶來了許多未知數。
D:你歡迎藝術品炒家嗎?
Z:藝術品是個慢熱品,用“炒”的短期心態(tài)很難賺錢,要做好5到10年“藏”的心態(tài),才會有驚喜。而且一件藝術品在短期內反復成交,對藝術家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D:聽說武漢的買家,習慣在畫廊“砍價”?
Z:不還價是畫廊慣例。因為很多作品,畫廊和藝術家是談好了的,不能隨意給折扣。藝術家的市場價格一旦被攪亂,不論對畫廊還是藝術家來說,這是大忌。除非顧客在畫廊購買金額累計達到多少萬以上,才能享受一個特別的折扣,這對所有的收藏家是公平的。
D:從目前的銷售看,什么門類的當代藝術品在武漢賣得好?
Z:單純從數量上來說,是水彩和版畫,油畫的價格偏高了,北京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