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父親伏案揮毫?xí)r,我常趴在邊上模仿。待到稍微長大一點,他就帶我去買毛筆和宣紙,去的唯一一家店,就是武漢榮寶齋。
店里四周陳列著的字畫,和空氣中能嗅到的墨香和宣紙的清香,深深打動了還是小孩子的我。從那以后,隔三差五,總是想辦法帶著自己的零用錢去那兒看。一瓶一得閣的墨汁,一支便宜的羊毫,就能讓我歡喜半天。買好了,還是舍不得走,在店員的特許下溜到二樓看裝裱、刻章和隔段更新的名人字畫。有時候,遇見垂垂老者進店,店員們馬上迎上去,送到樓上,后來才知道那時所見是湖北書畫界的某位大家。
工作后再去,武漢榮寶齋明顯冷清了很多,有一陣子,發(fā)現(xiàn)連面積也被周圍的服裝店侵蝕掉一塊。但即便如此,還是會在心煩意躁時鉆進去待一會兒,也許什么都不買,但只要進到那個環(huán)境,內(nèi)心就莫名清靜。
日子過得飛快,能安心寫書法的時間越來越少。即使動筆,武漢經(jīng)營文房用品的店越來越多,礙于距離,常常就地取材。再路過,已與它疏離10多年。推門進去,卻比我想象的好。曾經(jīng)覺得與書畫氛圍稍有不合的裝修全都改變了,只是,柜臺前那些熟悉的笑臉,已物是人非。選筆,選紙,付錢。所做的一切還和以往一樣,但總覺缺了些什么。洋氣的LED屏上顯示,眼前的這個武漢榮寶齋已經(jīng)在做展覽和拍賣,早已不局限于曾經(jīng)的筆墨紙硯。
小小訝異之余,還是為它叫好。畢竟藝術(shù)要活下去,總會發(fā)生變化,只愿這些變化都有自己的底線。榮寶齋上頭懸著的,還是那塊年深月久的金字招牌,與武漢其他畫廊和拍賣行比起來,它有屬于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