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作為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的獻禮,一首《國家》唱出了“國”之真諦。提筆寫下個簡體的“國”字就能明白,有玉定中央,得四方拱衛(wèi),便可得疆域安定,海內(nèi)升平。可見,國之基礎,實為美玉。
玉是國之基礎,這一觀念是先秦文明的傳承。玉在華夏大地上自古就有著非凡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一直倍受珍視。翻開最古老的地理書籍《山海經(jīng)》,你會發(fā)現(xiàn)里面記載的座座名山都富含礦藏,尤其多是黃金美玉,就散布在山間溪水之中,這些遠古時代的天然珍寶,至今仍閃動著璀璨耀目的寶色珠光,透過紙頁,令人遙想。
“東山經(jīng)之首,曰樕蛛之山,北臨乾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之魚,其狀如梨牛,其音如彘鳴。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東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師。
“又南三百里,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
“……”
這些動人心魄的美好記載,相傳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命伯益所作,為的就是給后人留下一份最有價值的歷史財富。在往古的滔天洪水使人類瀕臨滅絕之際,禹王涉九州,探四極,疏通河道治水,最終鑿穿龍門,將洪水引入大海,以人力平息了這場天災。這一探索過程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次地理大考察,并且大禹后來還據(jù)此對中華大地進行了科學的劃分。根據(jù)最早記錄此段歷史的《尚書·禹貢》可知:“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痹诟鶕?jù)水土劃分九州之后,大禹仍沒有停下他的工作。據(jù)《左傳》記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經(jīng)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又言“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边@即是說,大禹治水分九州之后,決定用各州貢獻的青銅,鑄造九鼎,教化百姓。他先派伯益把治洪時記下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后讓精選出來的名工巧匠將這些畫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種種奇異莫不記錄分明,讓百姓看到就能了解各地風貌特色,更能從此循規(guī)蹈矩,識辨善惡,遠離奸邪。“禹鑄九鼎,天下一統(tǒng)?!弊源耍哦Τ蔀椤疤烀凇?,為世人所崇敬,卻終是在周末戰(zhàn)火里不知所蹤,唯有那份寫繪九鼎的圖冊,雖然在流傳中失去栩栩如生的插畫,終是成了如今唯一留存下的奇書《山海經(jīng)》。
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山海經(jīng)》是一本荒誕不經(jīng)的神異之書,不但這些內(nèi)涵珍寶的名山大川所處位置不可知,山海之中的怪異鳥獸飛蟲也不可見,那些神靈祭祀之事就更不可信了。但西漢劉秀曾在《上山海經(jīng)表》中信誓旦旦的說:“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jīng)》,皆圣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zhì)明有信?!弊寗⑿愀摇懊了乐斏稀钡臅?,真的只是荒唐神話嗎?實際上,書中記載的不但金玉所在是真,那些祭祀禮儀更是真實的,而且自有它的非凡意義,尤其是玉的應用最為特別。通讀《山海經(jīng)》會發(fā)現(xiàn),無論哪座高山都有神明,無論哪條山脈都有總領,人類必須畢恭畢敬的祭祀它們,而且大多都要獻上玉器。這是因為自三皇五帝時代起,玉就是高貴的代表,是人神皆愛的至寶。不同于任何其他礦石,玉石細膩、溫潤而又堅硬,像食物一樣柔和又不可真正食用。遠古時代對人來說飲食是第一位的大事,人們祈求神靈保佑也是為了風調(diào)雨順好獲得食物,所以巫認為神也像活人一樣是將飲食放在首位的,因此就給神送去只有神才能食用的圣潔美玉,以玉事神。在巫覡的幻想中,黃帝等修仙之人吃“玉膏”,而天地、鬼神就吃特制的玉器。巫為玉注入了神性,玉也就成為了巫與神之間的橋梁。掌握玉石的巫覡因為可以與神靈溝通而抬高自己,最終輕松成為管理氏族部落的精英。作為祭祀主體的玉石,逐漸成為權勢與力量的代表。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帝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就是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的,這塊玉是他選擇禹作為禪讓對象的一個訊號,因此禹在天下的威望不久便達到頂點,后來登上王位更是順理成章。禹王劃分九州之后,也是要求各州上貢特產(chǎn)玉石,以制作不同的玉器。這些玉器用來做什么呢?其目的便是《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祭山。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
“凡《西經(jīng)》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隗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
“凡《北次三經(jīng)》之首,自太行山以至于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瘞之。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
這些古人虔誠用玉祭祀山神的記載,究竟有著怎樣重大的意義?這還是要從《山海經(jīng)》說起?!渡胶=?jīng)》的結(jié)尾是這么寫的:“禹曰:天下名山,經(jīng)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馀小山甚眾,不足記云。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穀也,弋矛之所發(fā)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禪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數(shù)皆在此內(nèi),是謂國用?!彼械纳矫}都富產(chǎn)礦藏,都屬于“國用”,這才是祭祀它們的根本?;蛟S,“藍田種玉”的美好傳說最早并非誕生于晉代,遠古之人可能也有在金玉之山上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想法?但實際上并不僅是如此。在那個時代,因治洪而統(tǒng)一起來的是各地部落聯(lián)盟,于是雖然按九州劃分了范圍,分封了諸侯,但各部落依然信仰著各地皆不相同的神明,使用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圖騰,同時也牢牢占據(jù)著各個勢力范圍中的不同礦藏山脈。雖然他們已經(jīng)服從禹王的管理,按歲上貢特產(chǎn),但如此聯(lián)系不等于地方和中央就能從此密切,也不等于各地之間也就相處和諧。特別是因為各地風俗文化不同,所產(chǎn)珍寶不同,在各地百姓交流貿(mào)易過程中,就容易因為缺乏理解而產(chǎn)生摩擦。這就需要中央的引導,將四方文明和地理知識向大眾普及,提前消除誤解,并且以身作則,親自去各地巡游,祭祀每座山嶺的神靈,這樣一方面可以親近諸侯,一方面可以掌握礦藏,把各地山脈都打上“國用”的印章。為了躲避洪水、存活下去,各個部落都盡可能地登上高山,占山而居。所以,《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不同面貌的山神,就是不同部落的圖騰,諸多信仰相似的小部落聯(lián)合起來,就形成了有共同主神的大部落,各座高山也因此連成了數(shù)條山脈。要和這樣的大部落搞好關系,就得將最鄭重的禮節(jié)、最豐盛的祭品敬獻給他們的神。這就少不了最珍貴的玉石了,而且根據(jù)各地信仰不同,風俗個性不同,還需要選擇使用形狀不同功用各異的玉器來表達對神明的重視。遙想遠古時代,禹王巡視,官吏威儀,諸侯率領部落鄭重祭祀,盛大的儀式進行到高潮,從都城帶來的美玉名器埋在了山下……從此形成定制,一切活動皆與此同,山林礦產(chǎn)也從此順理成章地成了“國用”??梢?,玉能使人與神明得以溝通,使中央與地方得以聯(lián)系,使國家穩(wěn)定民族和諧,真是非凡之寶,為國奠基。
巡視祭山之禮俗,不僅出現(xiàn)于夏朝,后來的諸多帝王也多會選擇巡游天下,登山祭祀,以求穩(wěn)定大好河山。最有名的是秦始皇五次巡游,在各座名山都建宮禮祭,登臺祝禱,還于泰山之巔進行封禪。但可惜的是,這位橫掃天下一統(tǒng)六國的始皇帝過勞死在途中,之后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他曾預想的千秋萬代秦朝家業(yè)終是沒有順利傳承下去。據(jù)今考證,秦皇胸藏如黃帝般鑄鼎登仙的夢想,也熱衷于翻閱《山海經(jīng)》來尋覓先人古跡,所以很可能他在祭山過程中也遵從夏禮,恭恭敬敬埋下美玉,只是他的愿望并沒有感動神明,只換得風雨飄搖,山河寂寂。這是因為,展示豐功偉業(yè)也好,鄭重循禮祭拜也罷,如果對眼前的名山大川只有占有的欲望,對各地百姓加強統(tǒng)治卻沒有懷著一顆愛民的心,那么,用再美的玉,也不會通靈。
玉是國之基礎,更需人心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