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愛月,關(guān)于月的詩詞和典故車載斗量。愛清冷的月,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醒”的孤涼;愛細(xì)弱的月,有“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嬌俏;愛溫柔的月,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愛調(diào)皮的月,有“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的點綴;愛高古的月,有“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明月照長城”的蒼?!钊藧鄣綐O致的,便是滿月,于是月圓夜又被賦予了眾多節(jié)日意義:年初的首輪滿月,是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年中的七月十五,是陰陽兩界共度的盂蘭盆節(jié);而一年中最美的一次月圓,就在仲秋時節(jié),天清云淡,風(fēng)柔夜靜。
中國人看著這輪美滿到極致的圓月,震撼不已,相應(yīng)地,也思慕起了自身的圓滿,于是八月十五仲秋節(jié),隨著月圓,也要努力地舉家團圓。
仲秋節(jié)的月格外讓人鐘愛,圓圓滿滿,了無遺憾,就像人生中所期待的那些花好月圓,那種完美無缺的狀態(tài)。然而此時的月,注目久了,卻會讓觀望者心中升起莫名的惆悵,一種獨自安靜才發(fā)覺的隱痛,一種對美好將逝無可奈何的憂傷。
仲秋節(jié)的月太完滿了,美得不真實,美得與世人相距更遠(yuǎn),美得令人憂傷。月的出塵愈發(fā)照見了世人的卑微,月的如意愈發(fā)映襯了人的失意,月的無憾愈發(fā)引逗了人的抱憾。
月兒不食人間煙火,我們卻必定要在人世沉淪。而且,人生中還總有那么多的恨回首、愛別離、求不得。在月的對比下,我們傷痕累累。
好在,這樣令人窒息的滿月一年只一次,完整的圓月每月也只有一夕,其他的夜晚,月也與人生相同,盡是殘缺。
這才讓人松了口氣,不至于心中的夢總要被亮亮的月光刺痛。然后微笑,原來,至美如斯的天上月,也要靠那么多的錯步才能拼湊出一個滿意的結(jié)果。月的成熟亦要承受幾番陰晴的折磨。
這月缺月圓的歷程,似在提醒我們,圓圓滿滿的美好,需要的,是長長久久的等待。
而我們?yōu)槿魏问曼c滴成圓的努力過程,必是將月圓的目標(biāo)堅定放在心中的歲月。因此,在平淡無奇甚至黯淡無光的每一日,我們都可以說,月正亮在我心中。
我們始終都在懷抱著圓月,向完美進發(fā)。
朝著滿月出發(fā),在理想的照耀下,月色夕夕不同,夜夜如新。低頭看看自己懷中,賞月其實不必仲秋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