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不是一種理論性課程,而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應拘泥于教材的編排順序,而應合理地優(yōu)化教材,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新課程有一個流行的口號,“挖掘課堂文化”。所謂課堂文化,是指在特定課堂空間中師生教學活動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等方面的總和。筆者認為,想“挖掘課堂文化”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充分理解教材,靈活編制校本教材
仔細揣摩教材、理解編者意圖,根據教學環(huán)境、學情等條件選擇或創(chuàng)設新的范例來組織教學,即“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實踐教學中,筆者編制校本教材,在不同學段編排不同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不同的學情,讓學生通過實踐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校本教材的每節(jié)課后,筆者都設置了大量的練一練、想一想、試一試、說一說、我的收獲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所學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得到及時的鞏固和提高;有些章節(jié)還增添很多小竅門、資料庫、知識窗等閱讀資料,充分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另外在教學中還適時進行課程整合,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二、巧設懸念,激發(fā)興趣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其真理的欲望?!比诔橄蟮闹R于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學情景,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從而打開思維的閘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精心準備實例,吸引學生眼球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毙畔⒓夹g課中,學生普遍感覺內容枯燥無趣,教學效果自然不佳,筆者通過課堂實踐和探索證明:運用有趣的實例進行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個沖擊眼球的作品,無不給學生帶來學的欲望。但是,實例的選擇必須圍繞教學目標,為教學服務,在有趣實例的學習與實踐中滲透基本的基礎理論知識,讓學生在練中學,學中練。這就要求我們在實例的選擇上多下些工夫,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快快樂樂地學習。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優(yōu)化課堂任務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用得較多的是任務驅動法,課堂任務的創(chuàng)設應被賦予一定的時代氣息。鑒于信息技術學科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學生完成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任務。
五、運用語言藝術,引發(fā)學生興趣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動,就會蒼白無力,索然寡味。”可見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有多么重要。
在教學中筆者常常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如在講授《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時,首先讓學生思考平時自己是如何運用耳朵、眼睛、大腦、手和嘴學習的?學生馬上想到通過眼睛、耳朵把聽到的、看到的題目告訴給大腦,大腦經過思考后再利用手或嘴把答案說出來或寫下來。進而告訴學生電腦也是這樣工作的,今天我們就先來認識一下電腦的耳朵、眼睛、大腦、手和嘴。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提起了。形象的類比,把抽象、費解、空洞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鮮活,淺顯易懂,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六、注重細節(jié)教育,說與做要結合
教學設計再好,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一些細節(jié),整節(jié)課也會隨之失去其意義和魅力。
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操作熟練是信息技術教師追求的目標,學生操作時間應占課堂總容量的2/3。但在現實中,由于一些教師忽略一些細節(jié),重操作、輕講解,重結果、輕過程,在客觀上造成了學生語言應用上的障礙,于是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又出現了另—種不和諧的現象——“會做不會說”,學生手上進行的是熟練的操作,口中說的卻是模糊不清的語言。
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動作思維的培養(yǎng)時,也不能忽視語言思維的訓練;不僅要關注學生操作的結果,更要注重計算機操作專用術語的積累,不僅要鼓勵學生能做,也要鼓勵學生會說,一定要做到重視細節(jié),做到說與做的結合。會做不會說,會對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自主學習產生一定障礙,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空。教師要發(fā)展,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確定自己的教學風格,需要很多邊緣融合技術。經過教學實踐,筆者深深體會到: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充分貫徹“趣味引路”的思想,靈活運用教材,巧設懸念,精心準備實例,優(yōu)化課堂任務,運用語言藝術,注重細節(jié)教育,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才能 “學無止境,其樂無窮”。
(作者單位:漯河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