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運昌(Conrad H. Lung),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學學士、耶魯大學文學和哲學碩士,現(xiàn)任哥大校友會董事,也是哥大亞裔校友會創(chuàng)始人、第一任主席和現(xiàn)任董事,并于2009年榮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友最高榮譽Alexander Hamilton獎章。
“美國社會很重視成就,中國社會很重視身份和地位”,這句話是1960年代我在美國念本科時,所選修的一門社會學的美國教授對我說的。那個年代很少有中國留學生去美國念本科,更少有中國學生念文史專業(yè)。我所在的班上只有我一個中國學生,老師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很好奇,常常在課堂討論時點名要我比較美國和中國社會的各種異同。學期結束時,他對我說了開頭那句話,作為他對中美兩種社會的個人看法。
1960年代的美國大學生,大學畢業(yè)后有很多人都去念醫(yī)學或法律。實際上,他們做此選擇,并非因為醫(yī)學和法律是所謂“錢途光明”的熱門專業(yè),而是因為念這兩個專業(yè)可以逃避服兵役。不用服兵役的同學,不管家庭環(huán)境好或不好,畢業(yè)后都會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當時的一部經(jīng)典電影《畢業(yè)生》(The Graduate),便講述了一位耶魯畢業(yè)生的類似心路歷程。我也見過有很多家庭環(huán)境好的同學,畢業(yè)后志愿去落后地區(qū),比如非洲或南美洲,為當?shù)氐姆怯詸C構或政府當義工,一去好幾年。偶爾見面,問他們生活過得怎樣,同學們便給我看他們住的地方的照片,都非常簡陋,沒有電和自來水,常常每個星期才能去山澗里洗一個澡。但他們還是興奮地向我描述了很多新奇和冒險的經(jīng)驗,以及他們怎樣克服困難,如何和當?shù)厝藴贤ú椭@些人們改善生活。聽著他們的故事,我初始時慶幸自己能逃離一個窮困的社會的心情,也慢慢轉變?yōu)橄M约阂灿袡C會為弱勢群體做點事情。
成就
使我在事隔40余年后的今天,重新想起當年我的社會學教授的那句話和1960年代美國大學生們心態(tài)的,是一名中國高三學生申請美國大學的自述短文。她的文章題目名叫“我愛你”。這位學生的爸爸是一名心臟科醫(yī)生,她很小便常常陪著爸爸去探望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病人。她在文章中描述,她組織了一所私立高中的同學們,在五年里不間斷地去探訪這些兒童病人,送他們禮物,為他們講故事,以及和他們一起玩游戲。當我讀到一個弱小的女童病人擁抱著一個學生,微笑著說“我愛你”的時候,我的眼睛濕潤了。令我感動的是,洋溢于字里行間的這位學生,從一個弱小女孩的微笑和一句“我愛你”里所感受到的喜悅和充實的成就感。
這個女生沒有完美的學業(yè)成績,但她嘗試了申請一所在美國排名前十的大學,也收到了這所大學的邀請信和校友面試機會。事后,我問她面試的情況,她說校友說她是“很好”的申請者。我在美國呆久了,也幫助我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面試過學生,我覺得這個校友說的“很好”,是美國人對這個學生在醫(yī)院里的工作的認同,而不是指她的成績。這也許是“美國社會很重視成就”的一個表現(xiàn)吧。
這位女生還使我聯(lián)想起了我大女兒的一個同學。我大女兒出生于1980年,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孩子。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很要好的女同學,年紀輕輕就繼承了一個市值1000萬美元的信托基金,出入有司機接送,每有假期便出國旅游。那時,我有些擔心這個女生會對我女兒產(chǎn)生不太好的影響,但每當我跟女兒談起這個問題時,她都對我說我只看到她朋友的外表和家庭環(huán)境,但看不到她的內心和為人。這個女生畢業(yè)后在一間著名投資銀行就職,年薪約有十多萬美元。即便在美國,這個薪酬對于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來說也相當豐厚了。但一年后,她來到了中國,去西藏做義工,一做便是五年。最近我問女兒她的這位同學近況如何,女兒跟我說了一些她覺得很有趣的事情。比如,她的同學每幾天才能和當?shù)氐膵D女一起拿一點水在路旁抹抹身,便算是洗澡。我問為什么她不回美國,女兒說她的同學覺得目前的生活很充實、開心和自由,所以會繼續(xù)留在西藏做義工。
標簽
最近這幾年,越來越多中國學生去美國念書。在美國和中國,我常??吹接行┲袊议L到處鉆營,為孩子安排機會,還常常找有身份地位的人,為學生寫申請學校或找工作的推薦信,點綴學生的履歷。我有很多在美國有點名望的教授或朋友,他們常常跟我說莫名其妙,為什么有些根本不認識的中國家長,經(jīng)朋友的朋友的介紹,找到他們,請他們?yōu)榕笥训呐笥训暮⒆訉懲扑]信。
有的時候,中國家長也會找到我,我不太清楚中國機構聘請雇員的規(guī)則,但我通常會跟家長和學生解釋,如果學生想在美國找義工、見習或工作,美國有規(guī)模的機構一定會考察這個學生對他們業(yè)務的理解、經(jīng)驗、興趣和熱誠,同時,也常常會打電話和推薦者核實,確認他們與被推薦人有沒有密切的接觸,或是否有和被推薦人一同工作的經(jīng)驗,是否對被推薦人有很深入和具體的理解。我也會提供信息,比如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這些“名牌”工商管理學院,每年都會留一部分名額給在落后地區(qū)工作,為當?shù)鼐用窀牧忌畹哪贻p人。
我在美國念研究生時,有一位臺灣同學的面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位同學是臺灣大學英語系的優(yōu)異畢業(yè)生,保送到美國念研究生。大學的英語系有一個很出名的教授開了一門很受歡迎的莎士比亞課,但這門課只收20個學生,要經(jīng)過面試才能入讀。面試時,教授問這位同學對莎士比亞有什么認識,我的同學回答他在大學里修過兩門相關課程,都拿了A。教授說:“我不想知道你念過什么課或拿到什么成績,我只想聽聽你對莎士比亞有什么認識和見解?!痹诿绹髮W,這樣的教授非常普遍,他們不在乎學生拿過什么出色的考試分數(shù),而重視他們是否對一門課或是某個領域有自己的獨到創(chuàng)見。在他們眼里,考試分數(shù)也僅僅是另一種“標簽”而已。不難想象,這位同學沒有申請到這門莎士比亞課。
如今,能出國的中國學生,大部分家庭環(huán)境都不錯。但我發(fā)現(xiàn),家庭環(huán)境越富裕,家長和學生就越追求名校和“含金量”越高的學位,比如工商管理。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個生長于富有家庭,卻堅持去兒童醫(yī)院做五年志愿者的高三學生,在中國的學生里面,幾乎算是一個特例。
實現(xiàn)自我(self-fulfillment),是美國社會普遍強調的一種價值觀,而這種自我實現(xiàn),其要義不在于你將來所從事職業(yè)的貴賤高低,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并愿意從事一生的事業(yè)。正是這樣的價值取向,讓美國先后誕生了像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這樣毅然放棄一紙名校畢業(yè)證書,追逐自己人生夢想的世界級領袖人物。也正是這種“夢想無高低”的社會氛圍,讓一名年輕清潔工可以得到名校教授的青睞和指點,并讓自己的數(shù)學天才大放異彩(曾轟動一時、并斬獲數(shù)項奧斯卡獎項和提名的著名影片《心靈捕手》中的故事)。我希望有條件和有機會去美國念書的中國學生,除了一份“鍍金”的美國大學文憑外,也能從美國老師和同學那里體悟到尊重成就的美式價值觀,和一份有志于幫助弱勢群體的愛心。
責任編輯:尹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