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私信@他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定價:28.00元
我們有多久沒寫信了?
這個問題常見于老派學人的隨筆文章里,以及各路文化人聚集的飯局上,用以感嘆世道不古、技藝淪喪。其實這是個偽問題——在科技進步、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確很少提筆寫信了,年少時的情書和小紙條已成壓箱底的寶物,但電子郵件和短信、飛信、微信等等各種信,幾乎每天都在寫來寫去。微博興起后,私信又成了溝通利器和引爆熱點話題的導火索。人是群居動物,永遠渴望與其他人溝通,我們沒有停止寫信,只是信的形態(tài)、介質和表達方式都變了,如此而已。
書信體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見信如悟。即便收信人從未謀面,甚至有些永遠沒機會再見,你還是有給自己景仰或神交已久的那個人寫封信的權利。字落紙面的時候,那人的音容笑貌浮現(xiàn)眼前,好像看了場自己編劇的電影,很爽。
這本《私信@他們》就滿足了書信愛好者的表達欲和偷窺癖——我們愛寫信,我們也愛讀別人的信,就像有人喜歡坐而論道,還有人喜歡搬個板凳圍觀,對話者和觀眾共同完成了
次腦力激蕩和思想碰撞。所以2011年底的時候,綠茶說他在鼓搗很多人寫信的一個專題,我就覺得結果會很精彩:跨越時空的對話,寫給所有人看的“私”信,明知道收信的那個人沒可能真的收到信,所以隨便夸還是罵都沒人還嘴,又很爽。
二十多位文化人并不私密的“私信”,在2012年春節(jié)期間變成了《文史參考》的一期特刊,據(jù)說反響頗好,那種精致、文雅的小趣味,打中了很多讀者的小心靈?,F(xiàn)在,這些信件又變成了一本書,看看這些寫信的人:謝泳、楊照、余世存、周澤雄、馬勇、邵建、解璽璋、謝志浩、崔衛(wèi)平、阿丁、史航、江曉原、蔣方舟……從文到史以至科學,從學者、作家以至網絡意見領袖,從年長的到年幼的,這批作者的甄選可以說煞費苦心,相當混亂,基本涵蓋了當下文化界一個個松散又彼此勾連的小圈子。再看看收信的那些人:孔子(上來就拿圣人開刀)、杜甫(他很忙)、袁世凱、梁啟超、張愛玲、牛頓(蘋果公司代言人)、周揚、儲安平、蔣介石……這是怎樣的個陣容?這是一種什么精神?照我看,這是小眾趣味試圖引發(fā)大眾反響的另類嘗試,有句廣告詞說得好——私信,不只是吸引,簡直是勾引。
這些私信里面,有些是專業(yè)研究者寫給研究對象的告白,比如謝泳寫儲安平、馬勇寫袁世凱,邵建寫梁啟超,都是在書齋里琢磨了好些年,有些話憋在心里不吐不快。例如邵建說:“以革命黨為首倡的民主主義革命,不但錯失了憲政,也錯失了民主。這是民主的劫數(shù)?!币灿行┧叫艑儆谠诂F(xiàn)實生活中受夠了煙熏火燎,需要去歷史中找個前輩傾訴一下,不能叫借古諷今,多少也有些以史為鑒的意思。周實對陶淵明說:“文學若不關心政治,政治并無什么損失,至少沒有大的損失。政治若是關心文學,文學就難以適從了?!边@些話寫給誰看的呢?只能說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躺著也中槍。
寫這種公開信還有個問題,就是行文中得考慮穿插敘述性質的話,以防讀者看得暈乎??梢园l(fā)現(xiàn),當收信對象是很古的古人時,給讀者介紹此人情況的話反而不必多說:而越是離當代近的人,比如民國人物和經歷過1949年以后那些政治運動的苦命文人,關于他們的紛紛擾擾就得耐心解釋,但又總是欲說還休。謝泳追問:“安平先生,您在哪里?”黃道炫講了蔣介石寫在日記里的心路點滴,以及蔣在不同時期對政局的看法,其目的都是為了在短短封信中,還歷史以本來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