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背后:時裝攝影師打造的百年風情
“時尚”這個詞現(xiàn)在已是很流行的了,英文為fashion,幾乎是經常拄在某些人的嘴邊,頻繁出現(xiàn)在報刊媒體上,追求時尚似已蔚然成風??蓵r尚是什么呢?對于時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有人從時尚里讀出了華服美衣、觥籌交錯,有人從時尚里感到了虛榮膚淺、瞬息萬變,還有人從時尚里看出了經濟指數(shù)和無限商機。當然,提及時尚,我們就脫離不了它所處的那個時代。作為流行的風向標,面對大街上的潮男達女,我們都不能否認,時尚既是個人品味的體現(xiàn),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審美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內涵。
時尚是當代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文化現(xiàn)象,它既是一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課題,也是一個文化研究的難題。從視覺文化的獨特視角來看,時尚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展示或被看見,可視性或可見性是時尚存在的前提,正如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齊美爾所說,時尚就是要“引人注目”。
費爾巴哈曾說,“可以肯定,對于符號勝過實物、摹本勝過原本、現(xiàn)象勝過本質的現(xiàn)在這個時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攝影術的誕生,以其對現(xiàn)實世界逼真的再現(xiàn)和存留,徹底顛覆了人們的觀看方式,拓展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途徑。同時,日益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傳播方式也在加劇著人的迷幻。本雅明在提及現(xiàn)代復制技術對傳統(tǒng)文化的超越時曾深刻地指出,現(xiàn)代復制技術把文化傳遞到傳統(tǒng)文化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因而導致了社會的大動蕩和大變革。20世紀正是這樣個充滿著劇烈變革的世紀。不論是政治上、科技上還是文化上,這些變革同時影響著過去百年間霎來即去的時尚。
同時,在過去的百年間,時尚自身也風頭日盛?;仡欉^去的20世紀,雖然歷經了諸多的戰(zhàn)亂與動蕩沖突,人們對生活時尚的追求與創(chuàng)造依然活躍、熱忱。當20世紀的第一縷曙光照上地球,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順利完成之后,時尚也悄悄地進入新紀元。雖然那個年代的女人們不可能預料到服裝竟會爆炸式發(fā)展到如今的地步,但變革已經在進行了:透過那些黑白照片,我們看到的是“美好時代”里緩慢而堅定地顛覆。當唯美曼妙的維多利亞風格隨著女王的退位漸漸隱去,1902年,其子愛德華七世的繼位預示著藝術界愛德華時代的到來。他的出現(xiàn)不僅使短款西服和蝶形領結代替了白領帶和燕尾服的舊式晚裝,在鐘愛時尚的愛德華七世的推動下,愛德華風格風靡了整個歐洲,成為了新興中產階級的新寵。當?shù)诖问澜绱髴?zhàn)的創(chuàng)痛在人們心中漸漸隱退,當社會的活力和美好重新在和平中綻放光彩,一種與愛德華時代的保守和禁錮大相徑庭的時裝形式席卷而來,釋放著人們心中沖破藩籬的渴望。當女性穿起短裙和無袖衫,當Coco Chanel第一次大膽地把男人的西服穿在身上,社會的變革也引領著一次藝術形式的盛世裝飾藝術的到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使得在30年代形成的凸現(xiàn)女性魅力的性感著裝變得不再現(xiàn)實,甚至有些奢侈,然而女性愛美的天性也絕不會就此輕易罷休。就算是軍服也可以當作時裝來穿。物資緊缺,為生計而奔波,迫使女性們在非常態(tài)下形成了以實用性和功能性為主的節(jié)儉的著裝需求,而由此產生的中性化的女裝風貌,則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延續(xù)幾百年的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也因此完成了女裝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20世紀50年代,克里斯蒂·迪奧的“新風貌”一經推出,便震驚了世界?!靶嘛L貌(new look)”具有19世紀上層婦女的那種高貴、典雅的服裝風格,但運用新的技術和新的設計手法,重新演繹,表現(xiàn)出的女性化與戰(zhàn)爭時期的男性化形成強烈的對比。就在以“新風貌”為代表的高級時裝盡情地閃爍著它的耀眼光芒時,一場年輕風潮的興起不僅打亂了時裝持續(xù)百年的傳統(tǒng)秩序,而且又以它們革命性的舉動改寫了服裝史發(fā)展的歷程。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的搖滾樂、嬉皮士、迷你裙等青年亞文化現(xiàn)象形成股強大的潮流,沖擊著西方的主流文化,掀開了西方服裝史的新的一頁。隨后,朋克、性解放、女性主義、回歸傳統(tǒng)等文化思潮各領風騷,帶動了社會風尚與審美觀的時潮,至今,仍風頭未減。
就時尚的歷史而言,英國國家通訊社的檔案庫是個相當驚人的資料來源。除了那些不同年代的攝影師有意拍攝的時尚照片,尚有成千上萬出于各種原因被認為具報道價值而被攝入鏡頭的人——他們都穿著衣服。照片里在倫敦參加游行的優(yōu)雅女士,或穿著迷你裙的Twiggy,告訴我們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以及這種發(fā)展怎樣改變著我們的思想和衣裝。鴻溝存在于優(yōu)雅女士們的優(yōu)雅莊嚴和維維安·韋斯特伍德離經叛道的設計之間。而英國國家通訊社以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于底片上捕捉到了這種種變化。由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引進并與近日出版的《百年時尚攝影經典——圖片里的20世紀》一書,正是這樣~本跨越百年的關于時尚攝影的回顧,作為從1900年代早期至今的時尚全記錄,書中復制的照片記錄了這些變化,從中我們可以追溯傳統(tǒng),從時尚的輪回中來一次現(xiàn)實的“穿越”。由英國國家通訊社的檔案保管員親手挑選的300多張照片極具欣賞性,許多照片自它們在那些年代于報紙雜志露臉后塵封已久,此次得以重見天日。
歷史和時尚注定糾纏——社會在變,服裝緊隨。從裙擺的長短更迭、腰線的消失出現(xiàn)、夾克的剪裁樣式中可以識別每個十年:我們亦以自己身上的服飾定位自我以及自我所處的年代。那么,當一個不但展現(xiàn)了我們這代人的時尚過往、而且也展現(xiàn)了跨越百年時尚史的影像記錄擺在眼前,還有什么比此更美妙的呢?
時尚攝影背后的情色誘惑
透過《百年時尚攝影經典》,縱觀時尚發(fā)展的風情百年,可以看到,時尚攝影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獨一無二的、有價值的、有關時代風尚、社會生活、人的情感和行為方式的記錄。從一年一度的英國皇家愛斯科特賽馬會上的名媛淑女秀,到令人眼花繚亂的街拍,時尚的流行和快節(jié)奏徹底的塑就了大眾的狂歡。20世紀后半葉以來,同為機械復制技術產物的時尚和攝影紛紛走出靈韻的包裹,真正成為了締造大眾文化的利器。時尚的話語權不再只是由那些上層階級操縱,特別是20世紀末以來,數(shù)字媒體的全球覆蓋和信息更新同步進一步推動了時尚文化的全球化,不同的國家與民族分享同樣的時尚信息,北歐的毛衣提花紋不一定非要出現(xiàn)在斯德哥爾摩的街拍中,地中海風情的海軍條紋衫也會出現(xiàn)在上海。服飾符碼變得更加靈活,穿著不再作為社會身份的固定指示物,使現(xiàn)代時尚充滿了身份的模糊性。
盡管身份模糊,時尚攝影作為大眾文化藝術形態(tài)之一,其鮮明的特征卻始終如一,那就是認知新的世界,喚起人們對夢想與幻想的渴求與向往。20世紀國際戰(zhàn)事不斷,而時裝界的一大流行趨勢卻是性感、溫柔、可愛,設計師們爭相設計出輕薄、裸露、飄逸的服裝,以撫慰受到創(chuàng)傷而不安的人類社會。以“區(qū)式俯臥撐”名哚時的觀念攝影家區(qū)志航,是時裝攝影界的弄潮兒。他對時尚的評價頗具代表性:黑、白兩色是時尚的永恒色,尤其是黑色,如果說時尚還有第三樣永恒的話就是性感了,它是時尚永恒的元素之一。
對同性/異性之間身體與性的向往,是人類種亙古不變的迷戀。無論在禁欲的年代還是在現(xiàn)代社會開放的環(huán)境下,情色與性是藝術作品中經久不衰的題材。從大島渚的電影《感官世界》,到情色主義攝影大師荒木經惟、赫爾穆特·牛頓等的影像作品,這種情色藝術最為常見。曾任Gucci、YSL首席設計師湯姆·福特曾斷言:“時尚真正使人著迷的地方就是它與性有某些聯(lián)系?!比缃襁@種令人著迷的表現(xiàn)手法,在時尚攝影中可謂屢見不鮮。
馬格南攝影師讓盧普·西夫說過:“我們的情欲,就像每個人的指紋一樣是獨一無二的”。時尚作為尋求美的一種途徑,與身體、情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無論拍攝者是以“情”為重還是以“色”為重,充滿性暗示的時尚大片總能吸引眼球。事實上,這種傳統(tǒng)由來已久。曖昧與誘惑是法國時尚攝影鼻祖蓋·伯丁同赫爾穆特·牛頓開創(chuàng)的。蓋·伯丁拍攝的無盡的女人美麗軀體和兩性關系,充斥在他的攝影內容中,但這些內容是含混的,似是而非的,并不赤裸裸,就像一種超驗精神,卻令你充滿異想。在蓋·伯丁以前,高貴的時尚就喜歡與情色為伍,但大牌們還在忸忸怩怩,所以蓋·伯丁的軟文和廣告就是一種冒險。怎奈,這種戲劇化迅速為時尚產業(yè)帶來豐厚回饋,從此發(fā)不可收拾。
赫爾穆特·牛頓是幾大頂級時尚雜志的專用攝影師,他打破了時裝攝影一貫文雅、端莊的風格,將時裝攝影推到了刻畫情欲的邊緣,在其作品中,那些具有挑逗性的形象往往比她們展示的服裝更為重要。實際上,正是他的作品激發(fā)了“色情時尚”這一詞匯的產生。赫爾穆特·牛頓在時裝攝影界登場的60年代后期,正是一個各種驚世駭俗的主義、口號遍地開花的時代。當時在青年中流行的各種思潮都與保守的中產階級價值觀背道而馳。而對性的大膽追求與表現(xiàn)正是反主流文化沖撞主流文化的一個最主要突破口。在牛頓這里,對新時代敏銳的感受力一直是他攝影的原動力。他以精致、頹廢、倦怠、妖艷的現(xiàn)代都市女性形象置換出在以往時裝攝影中不具現(xiàn)實感的女性形象,通過她們引領我們進入20世紀情欲的深處。
與赫爾穆特·牛頓同樣瘋狂的當屬當下最受爭議的時尚攝影師泰利·理查森。性,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大眾的死穴,泰利·理查森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并且招招命中。正是由于他不厭其煩、時時刻刻在提醒觀眾性的存在,他的作品才能在大眾中獲得如此廣泛的關注,不論這種關注是贊許的眼光還是辱罵的毒舌。縱覽泰利·理查森的作品,兩個關鍵字呼之欲出,那就是性與自然。任何人也無法否認他的攝影作品中那些四處彌漫的性暗示。裸露的身體、暗昧的表情、挑逗的意味、直白的表露在其作品中俯仰可見,似乎已經種受之無愧的必然。
時下,惰色時尚的洪流更是滾滾而來。翻開最近的時尚雜志,瀏覽最新的時尚資訊,總能看到時尚大牌在想盡各種招數(shù)沖擊人們的視線?;靵y囂張的DolceGabbaaa、有著濃郁西西里色彩的salvatore Ferragamo、無時不挑逗的CalvinKlein。他們很少露骨地宣傳產品,更多的在以挑戰(zhàn)人類眼球極限的方式,宣揚一種生活方式,侵占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領地。林林總總的時裝雜志更是每期不落地找來攝影師表達“性感,性感,更加性感”的主題。終于,時尚圈不再滿足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把戲。Louls Vuitton借俏護士們秀起了角色扮演:DolceGabbana的酷女蔑視地向雙膝跪地的男模揮舞著馬鞭;MissSixty的“小野貓”驕傲地將成山的黃香蕉踏在腳下……
??略f過:“性”無關道德,“權力”才是核心。自從亞當夏娃弄了塊遮羞布以來,主流意識形態(tài)就通過人的著裝滲透等級觀念、性別觀念。正如某媒體所述,服飾和情欲本來是雙生花,人類第一件衣服原本是為了遮羞而生,時尚的浪潮將它褪去,這究竟是返祖現(xiàn)象,還是文明后的進化,無法言說。不管如何解讀,或是否是商業(yè)利益占了上風,有一點都不可否認。時尚攝影終歸是攝影師們的種價值觀的表達,無論是刻意造作,還是自然流露,你不得不承認,他們之所以瘋狂,之所以偉大,皆因為那是攝影師的內心所感。
一部藝術品只有對那些擁有文化能力的人來說才會是有意義的和有趣的。時尚如此,那些或許出位、或許誘惑的帶有強烈情色挑逗色彩的時尚攝影作品亦復如此。擁有時尚是個復雜的社會學習過程,至于如何理解,還是讓蘇珊桑塔格來說吧:“攝影師的意圖并不能決定照片的意義,照片將有自己的命運,這命運將由利用它的各種群體的千奇百怪的念頭和效忠思想來決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