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中考的“半壁江山”,也是最能體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綜合能力,但是作文教學實效性比較差。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是“三步式”,即“老師命題——學生作文——老師批改”,這種方式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不能突出學生自寫自改的主體作用。因此,改變教師對作文的評改方式,激發(fā)學生作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點。本次課題研究,力求在改變作文評改形式單一化、評改內容泛化上做一些探究,以求評改方式多元化、評改目標明確化、指導過程有效化。
一、合理分組,有效調控
初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不均衡,因此,教師要事先做好評改小組的組員分配工作,根據寫作水平初步將好、中、差分到一個組。每小組的人數以4人為宜,可指定小組中作文水平較高的同學為負責人,其他同學圍繞在其周圍。這樣既可保證批改的質量,又能讓其他同學有一個較好的學習機會,全班形成一個良好的批改氛圍。而且也便于教師分層評改時的抽取,從而有效地落實學生自評和互評,對全班學生的寫作都有一個有效的監(jiān)控和督促。
二、明確目標,確立標準
確定好每次習作的目標,評改就要圍繞評改目標進行。只有寫作目標明確,教師和學生的評改目標才能夠明確。否則,盲目地要求學生評改勢必沒有效果,而且訓練也失去了意義!這個目標因習作文體而變化,因立意、結構、語言等的不同要求而變化,也因寫作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但每一次訓練,必須有相對明確的一個或兩三個寫作目標,也即評改目標。如某次習作訓練的要求是“能巧妙地運用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表現(xiàn)人物特點”或是“學會運用適當的插敘”,那么評改時就要落實這個目標,一是看習作者有沒有用這種技法,二是看用得好不好。其他的寫作因素只能作為這次評改中的次要目標,可關注也可不關注。
三、集體點評,示范方法
充分利用課堂點評的方式,多教學生一些評改的方法,畢竟初中生缺乏習作能力和評改能力。要多帶著學生進行集體點評,讓他們明確每一次的要求,分辨優(yōu)秀習作和問題習作的優(yōu)劣之所在,避免盲目地評價。教師通過朗讀或是利用投影設備,對挑出的有代表性的習作進行點評。針對“主要優(yōu)點”、“存在問題”、“修改建議”、“評定等級”等方面,讓全體同學一起來批閱或評價。教師應鼓勵學生對例文或批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談談文章的優(yōu)劣之處,然后再總結學生意見,進行點撥總結。這種示范性點評給學生明確了評改的尺度,作用是極其顯著的。
四、多元評改,強化主體
1.自評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因此,要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和判斷自己的作文。自評就是學生在每次習作后要進行的一項內容,附在習作的后面,字數五十到一百字為宜,結合本次習作訓練的要點和評改的標準認真評價“優(yōu)點與不足”,特別是要劃出自己認為好的語句或段落并做簡單旁批。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審視,就不會再簡單地把習作完成后就置之不理,而是通過自己的“評”與“改”,加強對寫作要求和目的的再認識,培養(yǎng)了修改的意識。當然,學生的寫作水平不一樣,發(fā)現(xiàn)自己習作的問題是有限的,但是通過添、刪、改、換、調,杜絕錯字、語病,做到文從字順是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可以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寫作態(tài)度。
2.互評
新課程標準還提出:“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币虼耍瑢W生的“互評互改”也是增強實效的方法。
批改的內容可主要從文章內容、語言、結構、卷面四個方面進行。內容主要看其中心是否明確,選材是否典型,是否能圍繞中心等。語言看是否通順、連貫、有無語病等。結構看是否合理,邏輯是否清楚等。卷面看是否整潔,書寫是否規(guī)范,字體是否美觀,標點是否正確等。四個方面各為二十五分,總計一百分。評改時使用規(guī)范的修改符號,并作好眉批、旁批、總評,打出分數,評改人簽名等。先是學生初評,每人重點評改一本,然后四本交換、檢查、看看評分是否合理,評改完后推薦出一篇好作文在班級內交流,進行對比。這樣既可以欣賞優(yōu)秀的文章,又可以學習其他小組批改的方法,了解本小組在批改方面與其他小組存在的差異,互通有無,共同提高寫作和批改的水平。教師也可隨機調控評改出現(xiàn)的問題。
在學生掌握了作文評改的要求和評分標準后,逐步過渡到評改,不強求面面俱到。每次作文根據每次要求確定評改重點,評改時側重一兩個方面,這樣就加快了評改的速度。
五、點面結合,靈活掌握
所謂“面”就是具有示范性的集體點評,或優(yōu)秀習作或問題習作;所謂“點”就是教師“抽改”一部分習作做面批。學生自評互評之前,為了給學生的標準更準確、更明確,教師可以利用“抽改”的方式把握學生每次習作的問題,提高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水準?;蚴敲看螌W生評改完成后,教師“抽改”以掌握學生評改出現(xiàn)的問題,為下一次做好示范或預防工作。
抽改的對象可變換,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改方法。有時,專門抽改組長的,對這部分作文,老師要細改精批,目的是讓組長模仿教師的改法去組織四人小組批改。有時,抽改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對這類作文,不一定詳細批改,或在他們作文后面寫上總批,或找他們面談,適當指點,啟發(fā)他們自行修改。有時,抽改寫作基礎一般的學生的作文,這部分學生有一定作文基礎,提高快,人數較多,是教師評改的主要對象。對他們的作文,教師應留心作做較仔細的評改,指出其中立意不高、構思不嚴、主次不分、羅列現(xiàn)象、就事論事、平鋪直敘等毛病。對文中的語病,要加以改正,還要加上旁批,說明改動原因,以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時,抽改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他們的作文思路混亂,條理不清,病句和錯別字較多,教師可對他們的作文采用面批的方式,對他們進行面對面的輔導,幫助他們擺脫落后現(xiàn)狀。一次抽改的人數約占全班四分之一,抽改過程中同時對學生評改情況進行檢查、小結。對未抽改的作文,教師只就學生評改的結果寫出極簡短的評語,并評定一個等級。
六、“評”、“改”結合,強化訓練
清人唐彪說:“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學人必不可不知也?!笨梢?,文章“入妙”須“頻改”,而只有習作者本人在“頻改”中才能領悟文章“入妙”之法。由不斷修改而漸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學家概莫能外。
上面的工作僅僅是“評”的多種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教師評改的速度,但是要進一步鞏固評改的成果就要把工作放在“改”上。否則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生的作文卷面上寫滿了各種評語和分數,對于寫作者來講僅僅是感性的認識,“會說不會寫”,因而還是不能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寫作能力。
葉圣陶先生也曾經提出:“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該如何引導指點學生,使他們養(yǎng)成這種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項目?!彼?,師生都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寫作能力是改出來的,不是評出來的。就是說“評”是手段,“改”是目的。而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寫好文章。因此,根據寫作目標達成“優(yōu)良”與否的情況,可讓學生重新寫作或是局部修改。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認真落實寫作訓練目標,才會認真對待評改文字和課堂講評。
事實上,作文過程的本身就是學生自覺與不自覺地使用自評與自改的手段。讓學生參與作文的評析,能使他們“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多手段調動學生參與作文評改的積極性,不僅能激起他們對作文的強烈興趣與作文欲望,也能從根本上抓住作文教學的實質,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以進一步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西安愛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