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師生互動、情感共鳴、思維共振、認知共建的學習活動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運用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雙主體教學模式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與效果。
關鍵詞:中學音樂;雙主體教學模式;音樂教學
一、雙主體教學模式的概念及意義
所謂“雙主體”模式是指音樂教學過程是“雙主體結構”的,教師是主體,學生也是主體。它強調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即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夠充分發(fā)揮出來。新課標下的課堂要求也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表現(xiàn)性。但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也不能否認和忽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和影響。因為教師是教學內容的制定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控制者、學生成績的評定者,學生的主體性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和發(fā)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的有機統(tǒng)一。
二、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xiàn)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體現(xiàn)在教師的組織、引導等作用上。在課堂上,教師要扮演多重角色,主導激活學生的主體性參與。具體來說,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創(chuàng)設情境
情境教學的突出作用就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在教授每一堂課前要認真?zhèn)湔n,吃透教材。充分利用錄音機、幻燈機、錄像機、VCD機等電教手段為學生設計特定的音樂情境,把學生帶入即將要學習的音樂氛圍,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指明方向
教學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師要預先制定好恰當?shù)慕虒W要求、目標,給學生指明方向。目標既是教師預先設定的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又是一種強有力的刺激,要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引導他們實現(xiàn)這一目標。
3.精心設問
課堂提問好似橋梁和階梯,是引導學生釋疑解難并使之逐漸登上知識殿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提問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精心設問不僅有利于喚起學生的注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夠有利于師生信息交流,活躍課題氛圍。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以一點而帶全面,應視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學生情緒的不同而靈活又不失時機地安排提問,帶著學生思考。
4.合理評價
在課堂上如果能很好地運用評價,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語言同音樂一樣,也是一門藝術。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靈不可替代的工具。評價語言具體豐富,合理的運用評價語言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情緒。尤其是積極的評價能讓學生們看到老師對他的重視,因而倍感自豪,學習更加努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應不拘形式,對學生進行因人而異的評價。同時使自己的評價語言更加豐富、準確、得體。
三、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
學習是一種主動的認識過程,其實質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自身的主動參與。否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難以取得實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好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還要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就要讓學生積極做到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自主性
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基礎上,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努力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模式??梢哉f,自主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教師要帶領學生進入自己設置的情境里,自己去感悟、探索、思考音樂美。
2.體驗性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體驗能夠促進自身認識和情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讓每一位學生親歷體驗的過程,讓每個個體獲得不同的體驗。通過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音樂興趣,挖掘學生音樂潛能,充分發(fā)展學生個性。
3.實踐性
音樂課的實踐性、技術性很強?;A知識、基本技能的獲得,都需要實踐練習。音樂教育者所承擔的任務就是使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習最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領悟音樂的神韻和真諦,親自參與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創(chuàng)編。只有在反復的演唱、演奏、律動、聽辨實踐中不斷領悟,感受那些美妙的音樂,才能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
4.創(chuàng)造性
音樂是開啟人類智能的一把重要的鑰匙。因為音樂充滿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在音樂欣賞、歌唱、演奏中可以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用想象來表現(xiàn)心目中的音樂形象。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力、表現(xiàn)力,共同參與音樂創(chuàng)造。這樣既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有所提高,又能增加學生的自信,使學生敢于表現(xiàn)自己,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fā)展。
四、以《新世紀的新一代》為例談音樂課堂雙主體教學建構模式形態(tài)
課堂是雙主體發(fā)揮作用的主陣地,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為此,應通過構建音樂課堂雙主體教學模式來實現(xiàn)師生的雙向互動。其具體結構框架如下所示:
1.設境致導——自我融入
在上課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播放《新世紀的新一代》的歌曲,讓學生感受歌曲歡快熱烈,充滿活力的情緒。學生在不知不覺間進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課堂情境,開始自主性的學習探索。
2.說唱一體──自我體驗
《新世紀的新一代》旋律明快奔放,情緒激昂,充滿活力。教師通過設計提問、巧用媒體、指導創(chuàng)編、加入器樂、即興表演等形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情緒。融基本技能于聽、唱、玩、動、奏、創(chuàng)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有興趣支持的體驗中獲得知識與能力。
3.積極評價──自我實踐
在學生熟悉歌曲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要做出適當?shù)脑u價,并進一步鼓勵學生大膽、自信地獨唱或與同學一起演唱。在歌曲演唱的實踐中,每一位學生都會有對歌曲演唱的不同體驗。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做出不同的反饋評價,鼓勵學生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聲音來進行歌曲演唱,在實踐中體驗歌曲演唱的樂趣,掌握演唱的知識與技能。
4.啟發(fā)指導──自我創(chuàng)新
在為歌曲設計伴奏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不要拘泥于書本上原有的伴奏節(jié)奏,而是自我選擇諸如鈴鼓、響板等打擊樂曲,根據(jù)歌曲所表現(xiàn)的情緒,自由創(chuàng)作。對于歌曲的演唱形式,要啟發(fā)學生積極動腦自主設計其他方式進行表演。將課堂變成舞臺,對學生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在課堂上予以展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引導學生運用先前學習經(jīng)驗,獲得新的音樂體驗和知識技能,在知識的應用、拓寬和延伸過程中延伸情感,達到創(chuàng)造美。讓每一個學生樂于學、敢于學、大膽想、大膽唱、大膽演,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求、創(chuàng)新的自信和能力。
綜上所述,課堂是師生互動、情感共鳴、思維共振、認知共建的學習活動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運用有效的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喚醒其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主體能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其在師生間的良性互動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可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J].大眾文藝(理論),2008(12).
[2]李燕.談音樂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1(1).
[3]陳麗霞.音樂欣賞教學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J].藝海,2011(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青山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