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育人價值在于實現(xiàn)學生的知行統(tǒng)一,教師必須從正面教育學生、引導學生。由于學生對社會的了解不全面,缺乏理性的認識,在面對許多實際問題時,學生往往會對所學知識的可信度產生質疑。學生對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非客觀認識和評價,是影響學生知行統(tǒng)一的主要因素。如何引導學生理性地對待書本知識和社會現(xiàn)實的矛盾,我認為教師必須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信念教育。
信念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社會理想教育,更應關注學生積極健康的社會價值取向的形成,這些社會價值取向包括公平、正義、法律、道德、良知、人性美、信任、關懷等。要讓學生堅信,公平是每個人都可得到的;正義是我們這個社會普遍追求并能真正實現(xiàn)的;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高尚的道德是受到全社會所推崇的;良知是人之本性;人性是美好的;社會成員之間是可以互相信賴的;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應有的關懷等。
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應該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就必須從正面去引導學生,教育學生,不要讓學生被部分社會的陰暗面蒙蔽了雙眼而看不到光明,從而喪失了對社會的信任,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
對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客觀、理性地認識所處的環(huán)境及所生存的社會,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信念教育,對于學生存在的疑惑或者矛盾認識,教師不能簡單予以否定,或者簡單地應用書本知識加以佐證,而應該結合學生個體差異,深入學生心靈,在深刻的交流中,糾正學生的矛盾心理,鼓勵學生在信服的心態(tài)下,去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從而為學生的知行統(tǒng)一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作者單位 湖北省神農架林區(qū)下谷坪民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