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處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強烈的年齡階段,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疑問。但由于受封閉式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幼兒的學習過程成為一種外界強加的活動,幼兒喪失了獨立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這與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引發(fā)幼兒生成問題,不僅是進行課程改革以實現課程最優(yōu)化的必然趨勢,亦是未來社會對人的發(fā)展以及幼兒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這也賦予了教師選擇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賦予了幼兒生成問題的機會和條件,這是教師教法與幼兒學法的變革,它還給幼兒更自主活動的空間,更主動學習的權利,教師應引發(fā)幼兒生成問題,為生成課程的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
【關鍵詞】生成;活動;主人
一個八歲兒童的詩中寫到:“對任何人來說,大人從來認為我們是孩子氣,沒有人能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內心的墻有二十一英尺高,而大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高。”這首詩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的確,在平時我們組織活動時,考慮最多的往往是目標意識,這個活動如何達到教育目標,完成全面發(fā)展的任務。當然,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我們很少去想孩子們對活動的體驗,他們關注什么,他們需要什么,他們希望接受什么。今天,在提倡以兒童為主體的新時代,作為教師,我們究竟對兒童的內心需要、興趣、思想了解了多少呢?誰才是活動的真正主人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又一次認真學習了教育《綱要》,在領會精神后,投入到教學實踐中。
這學期,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與班中的孩子們一起開展了由孩子們生成、師生共同建構、探索的式的主題活動。在實踐中我漸漸了解到:教師必須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必須把教學建立在觀察和傾聽孩子的基礎上,使活動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把孩子的思想真正呈現出來。
一、站在孩子的認知特點上關注理解他們的生成活動
孩子由于年齡的關系,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喜歡向成人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意注意已經開始萌芽,容易進入情景中。因此,只要你深入地去解讀每一個孩子,關注孩子們發(fā)展的每一個時刻,分析他們的種種行為和表現,你就會深切體驗到小班孩子的生成活動無時不有,無所不在。一次,在科學活動《認識太陽》的活動中,活動剛結束,孩子們紛紛回到教室,這時,涵涵小朋友摸著自己的頭奇怪地說:“咦,我的頭發(fā)好燙??!”聽她這么一說,孩子們爭著摸摸涵涵的頭,又摸摸自己的頭,興奮地說:“真的,我的頭發(fā)也是燙的!”“我的也是!”“蔡老師,你來摸摸看!”這時,涵涵得意地說:“我知道,是太陽公公曬的!”其他孩子將信將疑:“是嗎?這是真的嗎?”于是在孩子們的興趣驅使下,我們和孩子一起講述了太陽,還一起做了實驗:“太陽真的能把東西曬熱嗎?”、“手帕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在這些活動中,大家一起探索了解了太陽的主要功能,增長了許多淺顯易懂的知識。孩子熱情的回應足以證明他們完全有能力進行生成活動,只是他們的生成活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孩子的生成活動中,幼兒探索的內容大多是結構較低、更具有直觀性的。由于孩子的年齡特點所至,他們的認知和技能水平有限,而且又喜歡生動有趣的東西,因此孩子的生成活動內容應該面廣而淺顯,活動形式應該生動有趣,活動目標也應以孩子的認知特點、心理發(fā)展水平為基礎,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兒的個性發(fā)展,重點在于支持、提升生成活動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活動,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進一步的發(fā)展,使孩子真正成為活動的實踐者。
二、站在幼兒的興趣點上,構建生成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有了興趣才愿意去主動參與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我們教師應善于抓住幼兒的興趣。在教師與兒童一起活動,一起游戲時,我們都會在每一個活動中發(fā)現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教師要做的是: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激發(fā)每個孩子的潛力,推動孩子的生成活動,使之不斷生成變化。而在孩子們生成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孩子的興趣和關注熱點的不同,有可能會引發(fā)出幾種不同的生成活動。
一次,我們正在做游戲《猜猜這是什么聲音?》,洋洋的眼睛一直盯著錄音機看,忽然問:“老師,這聲音是從哪里來的?”老師告訴他:“這是用錄音機把這些聲音錄到磁帶上,然后再放出來。”洋洋又問:“那么,怎們會有聲音的,聲音是怎樣發(fā)出來的呢?”這些問題一下子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興趣。一時間孩子們都忘記了游戲,在教室中興奮地討論起來。于是根據孩子們關注的熱點,我們大家一起開始了探索奇妙的聲音的歷程……在此過程中,我們共同建構了主題網絡:錄音機里的聲音——聲音是怎樣形成的——找聲音——造聲音。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隨時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進行著。在開展“找聲音”的活動時,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他們找到的各種各樣的聲音,并與同伴分享彼此的快樂。在老師的幫助下,孩子們將這些聲音進行了分類,分成:動物的聲音、我們的聲音、交通工具的聲音等。在說到動物的聲音時,孩子們惟妙惟肖地學了很多種小動物的叫聲,這時,成成忽然說:“我知道,長頸鹿是不會講話的?!碑斔f完,馬上有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不對不對,長頸鹿會發(fā)出聲音的。” 洋洋邊說邊模仿。可是,有許多孩子同意成成的說法,大家爭執(zhí)不下。于是“長頸鹿到底會不會說話?”成了孩子們關注的熱點。大家分頭尋找答案,第二天,洋洋興奮地說:“我找到啦,我找到啦!”說著,拿出一本關于動物的書,上面詳細地介紹了長頸鹿的生活習性,明確地告訴我們:長頸鹿是會發(fā)出聲音的,只是它很少發(fā)出聲音,所以有人認為它是啞巴。孩子們知道答案后,都高興極了,說:“我要回去告訴爸爸媽媽,長頸鹿原來是會說話!”這樣,在一部分孩子的興趣熱點的驅使下,他們產生了一個短小的關于“長頸鹿”的生成活動。在孩子的生成活動中,生成的內容大多來源于生活。 “聲音”這個生成活動就來源于孩子的生活,幼兒對身邊的“聲音”有著直接、豐富的經驗和興趣,在尋找聲音的過程中,又產生了許多符合孩子特點的小主題,這些隨機的教育契機又不斷促進孩子的發(fā)展。所以,教師應在充分理解幼兒的基礎上,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閃光點,尋找孩子關注的熱點,以小見大,不斷調整自已的計劃,與孩子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
三、站在孩子活動的特點上,預設和實施幼兒的生成活動
生成活動是幼兒和教師之間相互呼應而生發(fā)出來的,它既反映了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經驗、孩子在家庭和社會中所受的環(huán)境影響,也凝聚了教師對幼兒的充分了解、研究的結果,它是在幼兒和教師的互動中形成的。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注意的時間短,即使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也不能保持長時間穩(wěn)定的注意,而且,孩子極易受環(huán)境,事件的刺激和影響。因此,孩子的生成活動可以說存在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其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有價值、有意義、能激起更多幼兒興趣的生成點,并根據幼兒的生成點、興趣與經驗預設活動,,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引發(fā)幼兒下一次的生成……教師的“預設”與幼兒的“生成”不斷的循環(huán)往復,推動著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教師的作用則更多的是聆聽、支持和拓展,更多的關注幼兒的經驗、興趣,使教師的預設和幼兒的生成在動態(tài)中不斷地調整。在與孩子們一起開展生成式活動的歷程中,我時時為孩子的創(chuàng)造潛能而驚訝和感動;在和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我從中學到了許多活生生的知識,這些活動使我的教學實踐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實踐讓我明白:教育并非演戲,取之于生活而又用至于生活的經驗才是最珍貴的,真正符合幼兒的需要,有利于每個孩子的提高與發(fā)展的活動才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張妹華.《淺談“幼兒生成活動特點及其回應策略”》上海學前教育網.發(fā)表時間:2007.2.28
[2]石媛媛.《關注幼兒教學中的生成活動》焦作日報.發(fā)表時間2010.11.23
[3]水凝.《生成活動對幼兒園活動的意義》.北京學前教育網.發(fā)表時間20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