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如圖1,是一張在湖邊拍攝的照片.因為湖水平靜,岸上景物與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幾種方法中哪一種不能用來正確區(qū)分真實景物與它在湖中的倒影( ).
A.倒影比真實景物略暗一些
B.倒影比真實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物體排列的左右位置與拍照時的真實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物體的高度比真實物體略大一些
分析 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然后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進行選擇、判斷.
解答 由于平面鏡所成的是正立、等大且左右相反的虛像;所以倒影中物體排列的左右位置正好和拍照時的真實位置相反;由于光在反射過程中存在能量損耗,因此倒影比真實景物略暗且清晰度略差一些;所以只有D選項不符合平面鏡成像原理,選D.
例2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沖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沖的過程中,關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虛實,它和像之間的距離,正確的說法是( ).
A.虛像,距離變小
B.實像,距離變小
C.實像,距離變大
D.虛像,距離變大
分析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它是由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的;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解答 ①平靜的湖水相當于平面鏡,它把來自小燕子的光進行反射,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相交就形成了像,由于該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形成的,所以該像是虛像;
②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當小燕子向下俯沖過程中,由于小燕子與水面的距離變小,所以像與水面的距離也變小,故小燕子與像之間的距離在變小.選A.
例3 如圖2所示,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為了便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較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
B.如果將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會變大
C.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發(fā)現(xiàn)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
D.保持A、B兩支蠟燭的位置不變,多次改變玻璃板的位置,發(fā)現(xiàn)B始終能與A的像重合
分析 (1)物體射出的光線對人眼刺激越強,人眼感覺物體越亮,物體經(jīng)過平面鏡反射,反射光線進入人眼的光線越多,人眼感到物體的像越亮.在比較亮的環(huán)境中,很多物體射出光都對眼睛有刺激,干擾人的視線.(2)平面鏡成像大小跟物體的大小有關,這是關鍵.(3)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虛像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不會出現(xiàn)在光屏上.(4)如果實驗中玻璃板前后移動,則像距物距不相等,自然使B始終不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解答 A.在比較明亮的環(huán)境中,很多物體都在射出光線,干擾人的視線,在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蠟燭是最亮的,蠟燭射向平面鏡的光線最多,反射光線最多,進入人眼的光線最多,感覺蠟燭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實驗效果好.
B.平面鏡成像大小跟物體大小有關,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無關,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會變化.
C.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不能發(fā)現(xiàn)光屏上有成正立的像.
D.如果多次改變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前后移動,則像距物距不相等,所以會發(fā)現(xiàn)B始終不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選A.
例4 把一個高0.8m的平面鏡豎直放置,一個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鏡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鏡中的像( ).
A.高度為1.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鏡
B.高度變大,以2m/s的速度遠離平面鏡
C.高度為0.8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鏡
D.高度變大,以4m/s的速度遠離平面鏡
分析 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與物體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物像對稱,進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因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像與物體大小相等,已知此人身高1.6m,所以他在鏡中的像高也是1.6m.
由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他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鏡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鏡時,他在平面鏡中的像也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鏡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鏡,所以選項A正確.
例5 如圖3所示,小華家的小貓在平面鏡前欣賞自己的全身像,此時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應是鏡中的( ).
A B C D
分析 平面鏡成的像與物大小相同,對應點連線與鏡面垂直.
解答 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特點分析,當鏡面豎直放置時,所成的像是正立的、等大的、左右相反的.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