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洋思中學、東廬中學等學校教學改革實踐成功案例的宣傳力度的加大,很多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熱情被激發(fā)和推動,這其中也包括很多小學。他們開始了自上而下的追捧和套用,關(guān)注管理、關(guān)注模式、關(guān)注教法、關(guān)注學法……卻絕少關(guān)注孩子,絕少思考別人的模式是否適合自己學校的孩子;別人的方法是否讓你的孩子喜歡;別人的方式是否讓你的孩子快樂;別人的教學是否一定能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孩子的未來發(fā)展……
請看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套用洋思模式執(zhí)教蘇教版語文一年級課文《蘑菇該獎給誰》的教學片斷:
(PPT出示:自學指導:和同桌分角色讀課文,討論小黑兔為什么不服氣?你會怎樣說服小黑兔呢?)
(四分鐘后指名分角色讀課文。)
師(問小黑兔的朗讀者):你為什么不服氣?
生(小黑兔):我跑得快,蘑菇應該獎勵給我才對!
師:誰來說服他?
生1:你跟小烏龜比賽當然贏了,而小白兔是跟高手比的。
生2:不敢跟高手比算什么本事,兔媽媽怎么會把最大的蘑菇獎勵給你呢?
生3:以后你也應該跟駿馬比,這樣才會得到兔媽媽的表揚。
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好!相信小黑兔聽了你們的話一定會羞愧萬分的。
(朗讀小黑兔語言的孩子看著小朋友們一個個說服自己,直到教師總結(jié)完才悻悻坐下去。)
這個片段只花費十分鐘的教學時間,看上去緊湊且高效,完成了教師預定的學習目標,而且課堂有指導,有交流,有學生分角色朗讀,也有學生自由討論,努力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仔細推敲,你有沒有覺得訓誡和說教充斥著課堂上的分分秒秒?有沒有覺得所有的孩子都很懂事,都懂得“迎合”?有沒有覺得缺少一些語文的氣息,也缺少一些人情味兒?那個讀“小黑兔”的孩子竟沒有申辯的機會。假若他知道教師會有那樣的安排,縱有再多誘惑,估計他也不會愿意讀那個傻乎乎的“黑兔”。
課文中的小黑兔像不像生活中的孩子,甚至成人?也許我們不一定會像小黑兔那樣選擇一個非常弱的對手,但一定也少有人會像小白兔那樣選擇一個比自己強大若干倍的對手,讓對手遙遙領先的成功一次次打擊自己,摧殘自信。教師設計的“自學指導”其實給孩子挖了一口陷阱——“你會怎樣說服小黑兔呢?”為什么要說服小黑兔?難道他有這樣的想法不正常嗎?兔媽媽事先并沒有說清楚比賽規(guī)則啊。令人咂舌的是,很多孩子在教師“自學指導”的引導下,都有話可說,且言之鑿鑿。康德曾說:“沒有什么比兒童那種早熟的故作端莊或冒失的自傲更可笑的了?!笨晌覀兊慕逃齾s樂此不疲地做著“催熟”的工作,這樣下去,孩子的思想早晚有一天要在這種“催熟”的教育下被收買、被剝奪。說到底,我們的課堂缺少對“人性”的關(guān)注、對兒童的重視,缺少能打動人心的童言、童真、童趣,究其原因,我們?nèi)鄙俚氖腔凇皟和疚弧钡慕虒W觀和教學行為。
基于“兒童本位”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準確地把握兒童的精神需求,以及兒童在各個階段學習母語的規(guī)律,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憑借兒童熱愛的語言文字,幫助兒童獲得成長必需的語文素養(yǎng),它有自己的特質(zhì)、自己的堅持、自己的規(guī)避原則。
一、何謂“兒童本位”?
“本位”就是核心主體、重心的意思?!皟和疚弧本褪莾和瞧瘘c,是中心,同時是目的。兒童的發(fā)展、兒童的成長,才是理想之所在?!皟和疚弧币獜年P(guān)注現(xiàn)在和展望未來兩方面著手,在以兒童為中心的同時,還要對兒童進行適當?shù)闹笇?,引導兒童往正確的方向發(fā)展。[1]
兒童本位是一種教育立場。它要求提供給兒童的教育,必須以兒童的心理成長、精神發(fā)育和能力發(fā)展作為邏輯起點;它要求充分理解和尊重兒童,承認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切課程都應為兒童的個性、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
二、基于“兒童本位”的小學語文教學有哪些特質(zhì)?
基于“兒童本位”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準確地把握兒童的精神需求,以及兒童在各個階段學習母語的規(guī)律,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憑借兒童熱愛的語言文字,幫助兒童獲得成長必需的語文素養(yǎng)。它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質(zhì):
1.趣味性
兒童不喜歡死板的學習方式,他們需要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享受自由、積極的精神體驗。隨著教師專業(yè)化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越來越明確各個階段的兒童應該具備哪些語文能力,這本是好事,但有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比如:強烈的目標意識讓不少語文老師只著眼于是否經(jīng)歷了“教”這一過程,卻忽視了孩子學的心理,教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讓孩子對語文提不起興趣。面對同樣的孩子,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師,都有可能教出不同的效果。于永正老師教學《狐假虎威》,當學生讀到“狐貍扯著嗓子說”時,教師便問:“‘扯’的意思懂嗎?”邊說邊用雙手做了個“拉”的動作。學生說:“是拉的意思,把嗓子拉長?!苯處熃铏C質(zhì)疑:“把嗓子拉長(做個拉喉嚨的動作),這能受得了嗎?”這一問把孩子逗樂了。教師說:“想一想,再讀一讀就知道了?!庇谑菍W生恍然大悟:“‘扯著嗓子說’,是把聲音拉長。”……就這樣,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意趣橫生的“質(zhì)疑”引導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僅讀懂容易忽略的地方,而且使閱讀的興趣大增。[2]
因此,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從兒童的需要出發(fā),這樣才能讓兒童學得快樂,有利于兒童主動建構(gòu)和悅納。
2.開放性
華東師范大學鄭金洲教授認為,當今的小學課堂多處于一種“失重”的狀態(tài),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遠離學生真實的生動的內(nèi)在心理世界,虛空而不踏實,抽象而不具體。主要表現(xiàn)在教條化、模式化、單一化、靜態(tài)化。[3]教學應該具備開放性,讓兒童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維得到鍛煉,心靈享受愉悅。小學語文是兒童學習母語的學科,在基礎教育中占有基礎地位,作為語文教師更應該研究如何讓課堂更具開放性,讓課堂成為培養(yǎng)兒童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源地。
一教師教《云房子》一課時,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句式“有的像大冬瓜那樣傻傻地橫著,有的像花兒那樣美美地開著”,說說還有什么樣的云房子。一個孩子看了看前面同學的后腦勺,邊笑邊說:“有的像西瓜太郎的腦袋那樣傻里傻氣的?!倍嘤腥さ谋确剑『⒆觽兛纯茨莻€“西瓜太郎”的腦袋,忍不住哈哈大笑,教師卻生硬地制止道:“這個比方很不好!還有誰在笑?”一個源自生活的,閃爍著靈感的創(chuàng)造就這樣被扼殺了。或許教師覺得這樣的比方侵犯了同學,或許孩子們的笑聲確實有起哄的成分,但教師完全可以這樣引導:“西瓜太郎的腦袋可是充滿靈性的喲!”這樣的評價是不是更高明些呢?
因此,課堂上教師與兒童的對話應具有開放性,只有當教師站在兒童的角度與兒童對話,才能體諒兒童、理解兒童,保護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除此之外,教學設計也應盡量具有開放性。一美國教師教學《灰姑娘》,結(jié)課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故事給予了我們很多啟示,比如要做一個守時的人,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需要更多朋友,沒有人可以阻止我們愛自己,我們還要像灰姑娘那樣去爭取自己需要的東西……(這些啟示都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討論得出的)但是,這個故事還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嗎?過了好一會兒,學生說:“午夜12點以后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崩蠋熆鋸埖刭潛P孩子:“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孩子們歡呼雀躍。課堂上孩子獲得的不僅是知識,做人的法則,還在吸納著民主、自由、創(chuàng)造的學術(shù)思想。[4]這是對兒童已有經(jīng)驗和心理特點的尊重,也是對兒童生命和智慧的尊重。
3.差異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苯虒W中,我們常常遇到孩子有“吃不飽”或“吃不下”的情況,就是由于缺乏對差異的重視以及基于差異的教學設計。只有承認兒童的差異,以差異為起點分層設計教學,才能有效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
比如低年級的詞語教學我們可以這樣設計:
(請小朋友在四人小組內(nèi)按照順序相互學習,并在全班展示合作成果。生1提醒平翹舌音;生2提醒前鼻音;生3提醒后鼻音;生4當小老師帶領組員讀詞。)
這個片段中,生1、2、3都是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他們要分類抓住讀詞的難點提醒,而生4的學習基礎和能力都相對弱些,他必須認真地聽前面組員的發(fā)言,最后當小老師帶領大家準確讀詞,而“當當小老師”這一任務設計巧妙地激勵了平時處于弱勢的同學的學習積極性。這個片段就是基于學生差異的教學,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分層設計,真正喚醒每一個兒童學習行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一個兒童都有收獲,都有發(fā)展。
4.實用性
有人說,如果孩子落下一周數(shù)學課就會跟不上,而若落下一周甚至一月的語文課,也沒多大關(guān)系。這樣的話不無一些道理。孩子在課堂上學的語文有用嗎?他們會用嗎?有的孩子學了十二年的語文,竟在高考時不會寫作文,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的失敗。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崔巒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提出,要和“內(nèi)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要由分析內(nèi)容的教學轉(zhuǎn)向以策略為導向的教學,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運用語言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這需要我們從理念到行動,從教材到教學,從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都進行轉(zhuǎn)變。
美國六年級《語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單元共有七篇課文,分別介紹了調(diào)查報告的定義及其結(jié)構(gòu),講解如何尋找調(diào)查報告要回答的問題,如何利用資料獲取信息,并讓學生評估獲得的信息、留下與調(diào)查報告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材料,教學生總結(jié)概括所獲信息,做成筆記,運用分類、縮寫、排序等技能組織筆記上的內(nèi)容,寫出提綱,完成調(diào)查報告(或論文)。教材注重“初選課題—重選課題—制定計劃—資料分析—調(diào)查研究—實驗研究—論文撰寫”等研究歷程,讓學生獲得實踐研究和學習語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國語文教材中,同樣是調(diào)查報告,最多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調(diào)查報告、怎樣寫調(diào)查報告,給兩篇范文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很少像美國語文教材不厭其煩地要學生親自調(diào)查研究。[5]拋開我們的教材不談,如果我們教學時能借鑒美國教材給我們的啟示,從兒童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凸現(xiàn)兒童學習的自主性、實踐性,教給兒童有用的語文,對兒童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會大有裨益。
三、基于“兒童本位”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堅持什么?
1.大視野下的小目標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焙玫恼Z文教學應該用優(yōu)秀的作品浸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獲得全面而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一節(jié)課只有40分鐘,究竟給孩子什么?給語言、給感受、給思路、給理解、給方法、給技能、給情感、給體驗……這些都很重要,正是這些“給予”,才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優(yōu)秀的學識修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但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比“給予”更重要的是“舍棄”。楊九俊先生說得好,“好課是‘洗’出來的?!币虼?,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最需要研究的是這個文本最適合給孩子的是什么,也就是基于兒童本位這個文本最獨特的教學價值是什么。研讀教材時,我們的視野要大一些,但是設計教學時,我們定的目標要小一些。
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月光啟蒙》一課,不少老師會把教學重點放在唱歌謠那部分,帶領學生理解歌謠中蘊含的深意,談來談去無非是對故鄉(xiāng)的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講著講著,一篇挺美的文章就變得枯燥了、繁雜了、無趣了。其實,當年孫友田的母親唱這些歌謠時并不知道她在給兒子啟蒙,所以,這些歌謠就不可能是她經(jīng)過慎重選擇的,她只是出于一種自然的母愛,那樣輕輕地、柔柔地做著自己和兒子都喜歡的事。因此,這個文本最獨特的教學價值就是讓孩子們像孫友田一樣在那樣美好、溫馨的月夜,感受民間文學的語言魅力,教師在制定目標時,就沒必要去挖掘歌謠的深意,只要讓孩子們和孫友田一起讀、一起想,一起經(jīng)歷“啟蒙”就可以了。這樣,起點低一些,要的少一些,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就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感受會更豐富、更有情趣。
2.大課程下的小語文
課程是個大概念,包括教師、孩子、教材、教學、資源等很多要素。在課程的世界里,每一門課程都有該課程的學科特有任務,而語文課程的特有任務就是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對于學校的語文教育而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主陣地就是語文課。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教會孩子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主要媒介就是教材,相對于課程而言,它們很小,卻又不容忽視,不妨稱作“小語文”。
大部分語文教師無法改變教材,但倘若教師有著強烈的課程意識,他一定會更加用心地經(jīng)營課堂,用好教材。就像那位美國的教師,教材中總有精妙、靈動的語言,總會給人一些啟迪,甚至還可以抓住問題,培養(yǎng)兒童的質(zhì)疑精神和勇氣。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更多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兒童從這個例子出發(fā),去讀更多的文章,更多的書。
3.大環(huán)境下的小執(zhí)著
還說《月光啟蒙》。一位老師教學“唱歌謠”部分時,讓孩子初讀后談感受,幾乎每一個發(fā)言的孩子都是一開口就談理解,他們的答案很理性,語言很規(guī)范,分析很到位,但缺少美感,沒有意境。教學“講故事”部分時,老師又創(chuàng)設了一個很美的情境,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仰望美妙的夜空,你會看見什么?寫一句話。教師本希望激發(fā)靈性,讓孩子創(chuàng)造出詩一般的語言,可孩子們要么無話可說,要么語言乏味??删褪沁@樣一群孩子,卻是考試得高分的孩子。我們不禁思考:為什么孩子閱讀分析能力增強了,而感受力和想象力卻減弱了?為什么他們的發(fā)言都是概念化的東西,而缺少自己獨特的感受呢?究竟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長此以往注重應答技能的教學訓練,影響了孩子的語言敏感力呢?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把讀書作為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要求擴大閱讀量,重視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語言是內(nèi)心世界的表達,閱讀可以使得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變得豐富而強大,無論大環(huán)境怎么變化,語文教師都應該領著孩子堅守住“閱讀”這一陣地,課堂上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獨立閱讀,課后引領孩子接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
四、基于“兒童本位”的小學語文教學應避免什么?
1.偽兒童化
劉曉東曾多次批評過這樣幾種觀點:以為尊重兒童的生活,就是放羊,就是放棄教師對兒童的指導,就是拒絕社會(成人世界)對兒童的影響;在具體的師生交往中,認為“現(xiàn)代教育里的教師應當變成一個孩子,應當蹲下來與兒童平視,方才顯示出師生平等”[6]。諸如此類現(xiàn)象,都是偽兒童化的表現(xiàn)。
如果兒童的發(fā)言與文本或正確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教師都不予糾正;如果兒童的習慣散漫張狂,教師都不予指出;如果兒童在課堂上精彩的表現(xiàn)只是教師大秀課堂技巧的陪襯;如果兒童鏗鏘的演講只是教師觀點的廣播……那這樣的“兒童化”要嚴厲打擊。無視兒童的習慣、價值觀、智慧、觀點,卻戴著“尊重”的面具,真正是對兒童的毒害。
2.泛語文化
歌德有這樣一句話:“內(nèi)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給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是一個秘密?!闭Z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領著學生揭開語言的奧秘,把對語言敏銳的感受力傳遞給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學會感受語言、運用語言。
有些語文課為了“融會貫通”,花了大量時間講歷史、生物、美術(shù)等與語文無關(guān)的東西,或者進行與語文只有一點關(guān)系的實踐活動,這些都是泛語文化的表現(xiàn),應極力避免。
參考文獻:
[1]薛寅俊.從兒童本位角度審視小學語文教材成人化現(xiàn)象[J].科教文匯,2012(3).
[2]周一貫.語文教學優(yōu)課論[M].寧波:寧波出版社,1998.10.
[3]鄭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
[4]陸艷林.在平等智慧的語文課堂里“徜徉”[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3).
[5]李志文.我看中、美、日三國語文教材[J].教材教法研究,2012(4).
[6]劉曉東.論兒童本位[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5).
(張洪洪,南京市回龍橋小學,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