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研究動力性牽拉作為熱身方式時對大學生立定跳遠的影響。采用實驗的方法對鄭州大學5個院系的25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實驗,采取5種實驗方法,即分別用動力性牽拉(DS)、靜力性牽拉(SS)、無牽拉(N)、動力性牽拉+靜力性牽拉(DSSS)、靜力性牽拉+動力性牽拉(SS—DS)對受試者干預,并測試即刻干預和休息5min后的立定跳遠成績。結果表明,含有動力性牽拉的熱身方式干預的立定跳遠成績要高于無牽拉和靜力性牽拉的熱身方式(P<0.05),并且休息5min后的干預效果與即刻干預效果差異性不顯著(P>0.05),說明動力性牽拉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立定跳遠成績,并且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關鍵詞:動力性牽拉;大學生;立定跳遠
中圖分類號:G8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2)07—0141—04
動力性牽拉是牽拉方式的一種,是指在和運動專項動作相似的動作過程中,使用較慢的速度促使肌肉和關節(jié)達到較大的運動范圍的動態(tài)牽拉方式。這種牽拉方式,一方面強調動作速度控制,使肌肉不超過靜態(tài)牽拉時的最大活動范圍,另一方面采用和專項相近的動作進行牽拉。此外能夠有效增強運動表現,增加運動員的柔韌性,預防傷病,因此,動力性牽拉當前是多數教練員和體能教練比較青睞的熱身方式之一。
多數國外的研究資料表明,運動前的動力性牽拉能夠有效增強運動員下肢爆發(fā)力和速度,但是還有研究表明動力性牽拉并不能有效的增強運動員的運動表現,比如Dalrymple等認為動力性牽拉和靜力性牽拉或彈動式牽拉對縱跳高度的影響無顯著性差異,由于現國內大多是關于靜力性牽拉的研究,而關于動力性牽拉對運動表現的研究較少,為此本文旨在研究動力性牽拉是否能對大學生立定跳遠成績產生積極影響,為我國這方面的研究提供研究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隨機抽取鄭州大學各院系中的公共管理學院、外語學院、基礎醫(yī)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和工程力學院,并從抽取的各院系中再隨機抽取50名2010級的網球選修課的男女大學生,共250人參與實驗,每50名大學生中,男生40名,女生10名。在實驗期間保證實驗對象的人數完整性和良好的身體狀況。
1.2 研究方法采用實驗方法和數理統計方法。
實驗采取多等組后測實驗設計,按照公共管理學院、外語學院、基礎醫(yī)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和工程力學院的先后順序,依次接受動力性牽拉(DS)、靜力性牽拉(SS)、無牽拉(N)、動力性牽拉+靜力性牽拉(DSSS)、靜力性牽拉+動力性牽拉(SSDS)五種處理方式,其中,將無牽拉作為控制組,其他幾種牽拉作為對照組。最后對測試結果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1.2.1 牽拉方法動力性牽拉采用,雙手抱膝關節(jié)提拉,后弓步側轉體,原地“蜘蛛人”,后拉踝關節(jié)展體,后交叉步交替蹲起,動態(tài)側弓步行走,尺蠖行走等7個動作,按順序完成動作,每個動作重復8次,并控制動作速度,在實驗操作者的監(jiān)督下完成。具體的動作操作如下:
雙手抱膝關節(jié)提拉(圖1):雙手抱右膝關節(jié)用力提至胸前,同時挺胸直立,保持身體平衡。左右交替進行。
后弓步側轉體(圖2):直立位,向后撤右腿做弓步,右手扶左膝外側,同時身體向左轉,左臂向左后伸直,頭部轉向左側,保持上身直立和身體平衡。左右交替進行。
原地“蜘蛛人”(圖3):準備呈俯臥撐姿勢,右腿由外向前跨至右支撐手,保持1~2s還原,同時保持身體不要有較大的起伏,左右交替進行。
后拉踝關節(jié)展體(圖4):直立位,左手向后拉踝關節(jié)至臀部,同時右臂上舉至右耳旁,挺胸保持平衡。左右交替進行。
后交叉步交替蹲起(圖5):直立位,雙臂平舉,右腿撤至左腳后,使左右腿交叉并慢慢下蹲,挺胸保持身體平衡。左右交替進行。
動態(tài)側弓步行走(圖6):直立位,雙臂平舉,做左側弓步,然后重心水平移至左腿呈右弓步,不要有身體的上下起伏。左右交替進行。
尺蠖行走(圖7):準備呈俯臥撐姿勢,雙手不動,雙腳腳尖交替向雙手移動,保持雙腿伸直,直至接近雙手,然手再前移動雙手撐初始姿勢,交替進行。
靜力性牽拉采取站立式的方式,主要針對小腿三頭肌,股四頭肌和胭繩肌三處肌肉,每處肌肉牽拉時間20s,左右各作一次牽拉,保證正確的牽拉動作。
1.2.2 測試方法采用原地立定跳遠,利用立定跳遠測試儀測試,要求受試者連續(xù)跳三次并記錄最好成績。
1.2.3 具體實驗步驟注明:動力性牽拉(DS)、靜力性牽拉(SS)、無牽拉(N)、動力性牽拉+靜力性牽拉(DSSS)、靜力性牽拉+動力性牽拉(SSDS),下文中均用英文字母表示。
實驗一:要求受試者慢跑5min后,立即進行SS,之后測試立定跳遠。
實驗二:要求受試者慢跑5min后,立即進行DS,之后測試立定跳遠。
實驗三:要求受試者慢跑5min后,立即進行DSSS,之后測試立定跳遠。
實驗四:要求受試者慢跑5min后,立即進行N,之后測試立定跳遠測試。
實驗五:要求受試者慢跑5min后,立即先進行SSDS,最后測試立定跳遠。
每項實驗測試之后,讓實驗對象休息5min后再次按照以上實驗順序,進行第二次測試,分別記錄實驗數據。
五項實驗從周一到周五依次完成并記錄測試結果,最后用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數理統計。
1.3 數據分析
1.3.1 對牽拉后即刻測試成績的方差分析通過對數據作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進行多重分析,牽拉后立即進行測試的結果表的方差分析如表1,表2。
經檢驗P<0.05,說明組間平均數差異性顯著,即SS,DS,DSSS,N和SSDS五種熱身方式對大學生立定跳成績影響效果差異性顯著。
隨后經LSD法多重分析表明,P(0.56)>0.05、P(0.56)>0.05、P(1.000)>0.05,均大于0.05,DS與DSSS、SSDS三者干預下的立定跳遠成績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00)<0.05、P(0.011)<0.05,DS分別與N、和SS干預下的立定跳遠成績差異性顯著。
P(0.159)>0.05,SS和N的無顯著性差,P(0.000)<0.05、P(0.039)<0.05、P(0.036)<0.05,SS與DS、DSSS、SSDS的立定跳遠成績差異性顯著。
1.3.2 休息5min后的測試成績方差分析如表3,表4。
經檢驗,P<0.05,說明組間平均數差異性顯著,即SS,DS,DSSS,N和SSDS五種熱身方式對大學生熱身后間歇5min立定跳遠的影響效果差異性顯著。
經LSD方法進行多重分析得出,P(0.049)<0.05、P(0.02)<0.05、JP(0.006)<0.05,DS分別與DSSS、SS、N差異性顯著,而與SSDS,P(0.667)>0.05,影響效果差異性不顯著。P(0.124)>0.05,DSSS和SSDS影響效果差異性不顯著。SS、N、DSSS三者之間P>0.05,影響效果差異性不顯著。
1.3.3 對DS即刻測試成績和休息5min后的成績,SSDS即刻測試成績和休息5min后成績的方差分析采用Paired Samples Test進行檢驗,結果如表5。
經檢驗,P(0.102)>0.05,說明動力性熱身后休息5min后測試成績,與即刻測試的成績相比差異性不顯著。同樣SSDS即刻測試成績和休息5min后的成績,P(0.997)>0.05,影響效果不顯著。
2 結果與討論
2.1 牽拉后即刻測試成績的結果分析通過以上數據,可知五種熱身方式中,含有動力性牽拉的熱身方式(單獨的動力性牽拉(DA)或動力性牽拉和靜力性牽拉不分前后同時使用,DSSS或SSSD)干預的立定跳遠成績要高于無牽拉(N)和靜力性牽拉(SS)的熱身方式,但是單獨的動力性牽拉(DS)或動力性牽拉和靜力性牽拉相混合(DSSS和SSSD),彼此之間對立定跳遠的成績影響效果差異性不顯著。
以上結果可能一方面與動力性牽拉能夠很好的提高身體核心溫度,提高肌肉興奮性外有關,另一方面還可能與動力性牽拉可能產生由于活化后增強作用產生的有關。雖然單獨的動力性牽拉與動力性和靜力性牽拉同時使用產生的效果差異性不顯著,其原因還不明確,但是有些研究者比如Fletcher認為,可能由于降低了肌腱之間儲存和傳遞彈性能量的能力,靜力性牽拉熱身盡管結合動力性牽拉還會降低運動員的沖刺表現,并建議在訓練或比賽前使用單純的動力性牽拉作為熱身方式。
2.2 休息5min后的測試成績的結果分析通過以上數據,發(fā)現在休息5min之后,較即刻時的測試成一績,四種熱身方式對立定跳遠成績的影響有所改變。單獨的動力性牽拉(DA)要比靜力性牽拉(SS),無牽拉(N)和先動力性牽拉再靜力性牽拉(DSSS)的效果顯著,所以立定跳遠的成績是較高的,但是和先靜力性牽拉再動力性牽拉(SSDS)影響下的立定跳遠成績沒有差異性;而先動力性牽拉再靜力性牽拉(DSSS)影響下的立定跳遠成績和靜力性牽拉(SS)及不牽拉(N)差異性不顯著,說明立定跳遠的成績稍低,但是和先靜力性牽拉再動力性牽拉(SSDS)的P(0.124)>0.05,在統計上兩者出現了矛盾的現象(可能是實驗的誤差),所以不能準確表明DSSS和SSSD兩者誰對立定跳遠的成績影響更大。
從這個結果可表明,動力性牽拉和先靜力性牽拉再動力性牽拉對立定跳遠的影響,相比靜力性牽拉和無牽拉,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就這點上,可能與動力性牽拉相比靜力性牽拉或不牽拉能有效身體核心溫度核心溫度有關。
對DS即刻測試成績和休息5min后的成績,SSDS即刻測試成績和休息5min后的成績結果說明兩種牽拉方式干預的即刻測試成績和休息5min后的成績差異性不顯著,進一步說明動力性牽拉對大學生立定跳遠的影響相比其他幾種牽拉方式具有穩(wěn)定性。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1)做完動力性牽拉的熱身后,即刻立定跳遠成績要高于無牽拉和靜力性牽拉的熱身方式干預下的立定跳遠成績。
2)單獨的動力性牽拉與動力性和靜力性牽拉同時使用產生的對立定跳遠產生的即刻效果差異性不顯著。
3)經動力性牽拉休息5min后,仍對立定跳遠具有積極的影響。而動力性牽拉和靜力性牽拉不分先后順序同時使用時,對立定跳遠的影響還不能明確。
4)動力性牽拉大學生立定跳遠的影響效果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3.2 建議動力性牽拉,是現在比較流行的牽拉方式,盡管在某些方面還具有一定的爭議,但是大多實驗已經表明了這種牽拉方式對運動員的運動表現的積極影響。本文只是在國外研究水平的基礎上對動力性牽拉對大學生立定跳遠的影響做了研究,可能由于實驗的誤差,沒能準確的研究動力性牽拉與其他牽拉方式同時使用的真正效果,也沒能研究動力性牽拉的影響效果和穩(wěn)定性能夠持續(xù)多長時間。希望能夠在以后的實驗中填補這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