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以勤已從事農業(yè)科技教育工作19載,農村就是她的講臺,農民就是她的學員,在人生的旅途中書寫著一名基層農業(yè)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平凡人生。
1993年,剛畢業(yè)的趙以勤被分配到教育系統(tǒng)工作,但她卻認為我學的是農,應該到農村去,應該為農民服務。為此扎根農廣校,以校為家,一心撲在農廣校的教育事業(yè)上。是什么力量使她這樣著迷于農廣事業(yè)呢?她的話很樸實:“我出身農村,理解農民想把日子過好一點的心情,而農民的日子要紅火,就必須依靠農業(yè)技術,我愿在這條路上有多大力就使多大力。”
發(fā)展農業(yè),關鍵在科技,難點在推廣,基礎在教育。而農廣校自身具備傳教、推廣、科技力量強的優(yōu)勢,使得它易被廣大農民接受。
1998年,趙以勤被任命為棗陽市農廣校副校長,主持教學管理工作。她經常開展觀摩教學,使教師們在語言表達、板書、教學統(tǒng)籌等方面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同時在辦學方式上進行大膽改革。一是改一條腿走路為多項并舉,在中專學歷的基礎上,又爭取了三個培訓項目: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民培訓“陽光工程”。二是改單獨辦學為聯(lián)合辦學。借助市總工會職校的師資與設備,實行聯(lián)合招生,走“學歷+技能”之路,擴大學校的知名度。此外還與湖北農學院和華中農業(yè)大學聯(lián)合開辦農學、植保大專、本科班。三是改單一課堂授課為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結合農時季節(jié),結合重點產業(yè),對學員進行面對面技術指導,使學員能學以致用。2003年,在吳店鎮(zhèn)肖灣村進行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的試點。短短時間內,該村發(fā)生了很大改觀,建立了1000畝優(yōu)質小麥品種和1000畝水稻良種制種基地,當年實現(xiàn)產值260萬元;建優(yōu)質米基地1000畝,良種棉基地850畝。
對于趙以勤來說,農廣校事業(yè)的不斷開拓進取就是自己的奮斗目標。2010年是農業(yè)部農民培訓“陽光工程”調整與轉型的一年。9月6日,棗陽市陽光辦召開了全市培訓基地部署會,9月8日,她就向市陽光辦上報了《棗陽市農廣校二〇一〇年陽光工程培訓實施方案》。9月15日,農廣?!瓣柟夤こ獭睎|郊沼氣班開班。短短10天,從培訓教師的聘任,培訓教材的編印,培訓制度的制訂,培訓地點、學員的確定,她事必躬親毫不馬虎。一邊多匯報,爭取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一邊親自上陣,每一件事辦到最大程度的滿意。整個培訓期間,她帶著農廣校的同志,白天,逐個村,逐個班地跑,宣講政策,落實培訓計劃;晚上,加班錄入學員電子臺帳,整理檔案。她表示,國家的惠農政策,要靠基層同志向農民落實,要堅決做到領導放心,農民滿意。言傳不如身教,她兢兢業(yè)業(yè)忘我工作的精神感染了每一個辦學人員,農廣校內部形成了工作上你追我趕、團結向上的好局面。全年培訓學員3500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有耕耘就有收獲。2006-2008年趙以勤連續(xù)3年主持開展農廣校承擔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試點工作。2006年培訓23個村,2007年培訓20個村,2008年培訓5個村,共培訓“新農”學員1920名,累計推廣水稻拋秧、小麥免耕、氮肥后移、測土配方施肥等多項農業(yè)新技術,及鄭麥9023、鄂麥18、超級雜交稻等新品種近萬畝。
棗陽市農廣校的辦學業(yè)績不但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也得到了上級職能部門、業(yè)務部門的肯定,1997年被棗陽市教育局評為辦學優(yōu)秀單位,同年被省農業(yè)廳授予“育才興農示范學?!?,2003年被棗陽市委組織部確定為“干部農業(yè)技術培訓基地”,2009年在中央校“全國縣級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辦學水平評估”中被評為A級校。這些成績的取得既是全體教職員工辛勤努力的結果,更包含著趙以勤的心血和汗水。她本人也于2006年被湖北省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授予“全省農業(yè)廣播電視教育先進工作者”,2008年被湖北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授予“全省農業(yè)廣播電視教育和農民科技培訓先進個人”,2011年獲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
位卑未敢忘憂國。在國家“科教興國,科教興農”的戰(zhàn)略下,趙以勤將懷抱著金色的希望和她的廣校同事們一道默默奉獻青春,無怨無悔。
湖北省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棗陽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