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暢想,山的那一邊,海的那一邊是什么,有什么樣子的風(fēng)景,這或許是我們行走的動力之一,到達后,才發(fā)現(xiàn),那一方天空和水域同樣長滿了幸福和苦難,那里的人的喜怒哀樂,同樣讓人魂牽夢繞。
在西太平洋接近地球赤道的地方——馬來西亞東北角的仙本那海域有大大小小40多個附屬島嶼,那里包容了奢華富裕與窮困潦倒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態(tài):在詩巴丹等著名的潛水度假村一帶風(fēng)光無限,是一個個夢境之島;而另外一些小島則是連片的貧民區(qū),群居著一批終年漂泊海上的國際難民。他們在淺海珊瑚礁盤上搭建起簡陋的水上木屋,成為世世代代賴以棲身的家園。他們沒有國籍,沒有社會福利和醫(yī)療保障,過著貧窮艱辛的生活。
在仙本那海域游弋的第四天中午,我們乘坐的快艇臨時停泊,我又趁機登上了附近一座海上木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碧綠的海水將陽光從寬大的地板縫隙反射上來,不能遮風(fēng)擋雨的破舊茅屋六面透光,在屋內(nèi)形成了神奇夢幻的光影,仿佛進入了五光十色的天堂。但仔細一看眼前的景象卻讓人唏噓不已:房間角落里堆放著一些木柴、幾口鍋和一些裝取淡水用的塑料桶,家里沒有床,沒有桌子椅子、更沒有一樣電器,生活條件極其簡陋??帐幨幍牡匕逯醒胧撬麄円雇硭X的地方,全家人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在這用木頭和棕櫚葉搭蓋的屋子里解決。一個皮膚黝黑的小女孩坐在那里嚎啕大哭,蹲在一旁生火做飯的父親和正在照看嬰兒的母親誰都沒有理睬她……
人們的生活愿望不同,對物質(zhì)的要求因人而異;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同,對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樣。其實所謂幸福,只是人們的一種主觀的精神感受而已。
在仙本那,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難民們的獨特生活方式讓我有所見有所聞也有所想:我們在為高昂的房價而拼命工作掙錢的時候,他們卻早就擁有獨立式“一線海景別墅”;我們在為油價飛漲和交通擁堵而犯愁的時候,他們卻駕駛著環(huán)保節(jié)能的獨木舟自由穿行;我們在為食品安全問題影響健康而擔心的時候,他們卻餐餐吃著自己捕撈的生猛海鮮;我們在為環(huán)境污染廢氣煙塵而郁悶的時候,他們卻在碧海藍天里自由地呼吸著清爽的空氣;我們在為把戶口遷移到大城市而糾結(jié)的時候,他們甚至連有沒有國籍都可以不在乎;我們的孩子天天背著沉重的書包去接受枯燥的應(yīng)試教育,而他們的孩子卻在盡情游樂玩耍中度過童年時光……
在仙本那,一片海灘就是一所幼兒園,一棵椰樹就是一個游樂場……不分國界膚色、不論富貴窮貧,快樂可以屬于每一個孩子!或許這就是生活的本真面目。
編輯 劉淑霞